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5 (1700-1725).djvu/71

此页尚未校对

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為高辛氏火正,命曰 祝融。其後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 正,為祝融。」按《左氏春秋傳》載蔡墨論社稷五祀:木正 曰勾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元冥,土正 曰后土。杜氏註云:「正,官長也。木生勾曲而有芒角,其 祝重焉。祝融,明貌,其祝黎焉。該為金正,修及熙為水 正,勾龍為土正。」又按蔡墨云:「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 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勾芒,該為蓐收, 修及熙為元冥。世不失職,遂濟窮桑。此其三祀也。顓 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 此其二祀也。」《左傳》以重為少皞氏之叔,以黎為顓頊 氏之子,則重與黎二人也。而太史公乃以重、黎為一 人,而謂重黎為顓頊之曾孫,與《左氏》所載不同。蓋太 史公去上古之世為差遠,則所傳容有謬戾,不若《左 氏》之為近,故所載為詳且悉也。又況高辛氏承顓頊 高陽氏之後,高陽氏,黃帝之孫;高辛氏,黃帝之曾孫。 世次差近,故顓頊之子黎,所以為高辛氏之火正也。 若以黎為顓頊之曾孫,則與高辛氏世次相遠,豈復 為其火正乎?按《律曆志》云:「火正黎司地。」《幽通賦》云:「黎 醇耀於高辛」,皆其證也。又許慎注《淮南子》云:「祝融,顓 頊之孫,老童之子吳回也,一名𥟖,為高辛氏火正。」一 云老童,即卷章也。按:《楚世家》云:「黎先為祝融,其後吳 回代」之,則許慎之說又誤矣。

《齊東野語》:「班孟堅《漢書》,大抵沿襲《史記》,至於季布、蕭 何、袁盎、張騫、衛霍、李廣等贊,率因《史記》舊文,稍增損 之,或有全用其語者,前作後述,其體當然。至如《司馬 相如傳贊》,乃固所自為,而《史記》乃全載其語,而作太 史公曰,何耶?又遷在武帝時,雄生漢末,亦安得謂揚 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而諷一哉?」諸家註釋,皆不及 之。又《公孫弘傳》載平帝元始中,詔賜弘子孫爵,徐廣 註謂後人寫此以續卷後。然則相如之贊,亦後人勦 入,而誤以為太史公無疑。至若《管仲傳》云「後百餘年 有晏子」,《孫武傳》云「後百餘歲有孫臏」,《屈原傳》云「後百 餘年有賈生」,皆以其近似類推之耳。至於《優孟傳》云 「其後二百餘年秦有優旃」,而《淳于髡傳》亦云「其後百 餘年楚有優孟」,何耶?殊不思優孟在楚莊王時,淳于 髡在齊威王時,楚莊乃春秋之世,齊威乃戰國之時, 謂前百餘年楚有優孟可也。今乃錯謬若此,且先傳 髡而後敘孟,其次序曉然,謂之非誤,可乎?

尊俎餘功,《張湯傳》贊。淳曰:「班固《目錄》,馮商,長安人。成 帝時,待詔金馬門,受詔續太史公書十餘篇。」顏師古 曰:「劉歆《七略》云:『商與孟、柳俱待詔,頗序列傳,未卒,會 病死』。然則《史記》亦有馮商之文,不獨褚先生也。」 《林下偶談》:「太史公《循吏傳》文簡而高,意淡而遠,班孟 堅《循吏傳》皆不及也。」

曩見曹器遠侍郎,稱「止齋最愛《史記》諸傳贊,如《賈誼 傳贊》,尤喜為人誦之。蓋語簡而意含蓄,咀嚼儘有味 也。」

《野客叢談》:「被甲上馬,以示可用。人知馬援不知其事, 先見於廉頗。葬母,擇萬家之地,人知韓信不知其事, 先見於秦太后。日暮塗遠,倒行逆施,人知主父偃,不 知其事,先見於伍子胥。高鳥盡,良弓藏,人知韓信不 知其事,先見于范蠡。飲醇酒,弄婦女,人知陳平不知 其事,先見于信陵君。敗軍之將,不可語勇,人知廣武」 君,以此對韓信,不知范蠡,以此語越人,不知佞人為 誰人知唐太宗,以此斥宇文士及,不知魏帝,以此語 高觀。按《史記伍子胥傳》《前漢主父偃傳》皆曰:「日暮途 遠,吾故倒行逆旅之於道也。」誤以「施」字為「旅」字,多「於 道」二字。《史記。主父偃傳》作「倒行暴施之。」

《抱朴子》謂《前漢書》及《史記》皆云齊人少翁為文成將 軍,武帝所幸。李夫人死,少翁能令武帝見之。余考《史 記武帝本紀》及《封禪書》,上有所幸王夫人卒,少翁以 方術夜致王夫人貌。又考《漢書外戚傳》,少翁夜致李 夫人。《史記》謂王夫人,《漢書》謂李夫人,二說自不同。《抱 朴子》謂二書皆云李夫人,謬矣。徐廣注《封禪書》謂《外 戚傳》曰「趙之王夫人」,潘岳《悼亡詩》曰「獨無李氏靈,彷 彿睹爾容」,又以為李夫人,其不同如此。王子年《拾遺 記》則又曰李少君致李夫人於紗幕中,不言少翁而 言李少君。

《漢書·兒寬傳》曰:張湯為廷尉,廷尉府盡用文法吏,寬 以儒生在其間,見謂不習事,不署曹,除為從史,之北 地視畜。數年,還至府,上畜簿。會廷尉時有疑奏,掾史 莫知所為。寬為言意,掾史因使為奏。奏成,讀之皆服, 以白廷尉湯。湯大驚,召寬與語,乃奇其材,以為掾,上 寬所作奏,即時得可。異日,湯見上,問曰:「前奏非俗吏 所及,誰為之者?」湯言兒寬。上曰:「吾固聞之久矣。」湯由 是鄉學,以寬為奏讞掾,以古法義決疑獄,甚重之。《漢 書》載寬事如此之詳。《史記》但曰以試第次,補廷尉史。 是時張湯方鄉學,以為奏讞掾以古法議決疑大獄, 而愛幸湯,湯以為長者,數譽之。才此數句而已,不見 所謂「在廷尉不署曹」之說,不見北地視畜數年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