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6 (1700-1725).djvu/10

此頁尚未校對

《毛修之傳》:「修之入魏,遷特進、撫軍大將軍,金紫光祿 大夫,位次崔浩之下。浩以其中國舊門,雖學不博洽, 而猶涉獵書傳,每推重之,與共論說,言次遂及。陳壽 《三國志》,有古良史之風。其所著述,文義典正,皆揚」於 王廷之言,微而顯,婉而成章,班史以來,無及壽者。修 之曰:「昔在蜀中,聞長老言,壽曾為諸葛亮門下書佐, 被撻百下,故其論武侯云:『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浩乃 與論曰:「承祚之評亮,乃有故義過美之譽。案其跡也, 不為負之,非挾恨之矣。」何以云然?夫亮之相劉備,當 九州鼎沸之會,英雄奮發之時,君「臣相得,魚水為喻, 而不能與曹氏爭天下,委棄荊州,退入巴蜀,誘奪劉 璋,偽連孫氏,守窮崎嶇之地,僭號邊夷之間,此策之 下者。可與趙佗為偶,而以為管、蕭之亞匹,不亦過乎! 謂壽貶亮,非為失實。且亮據蜀,恃山嶮之固,不達事 宜,弗量勢力,嚴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負能,高自矯 舉,欲以邊夷之眾」,抗衡上國,出兵隴右,再攻祁山,一 攻陳倉,疏遲失會,摧衄而反。後入秦川,不復攻城,更 求野戰。魏人知其意,閉壘堅守,以不「戰屈之。知窮勢 盡,憤結攻中,發病而死。由是言之,豈合古之善將,見 可而進,知難而退者乎!」修之謂浩言為然。

《儒林傳》:「梁祚為統萬鎮司馬,徵為散令,撰并陳壽《三 國志》,名曰《國統》。」

《周書高麗傳》「書籍有《五經》《三史》《三國志》《晉陽秋》。」 《舊唐書丘悅傳》:「撰《三國典略》三十卷,行於時。」

《王義方傳》:「門人貟半千,博涉經史,知名河朔,撰《三國 春秋》二十卷,行於代。」

《宋史張昭傳》:「昭至贊皇,遇程生者專史學,以為專究 經旨,不通古今,率多拘滯,繁而寡要,若極談王霸經 緯治亂,非史不可。因出班范《漢書》十餘義商確,乃授 昭荀《紀》《國志》等書。」

《聞見後錄》:東坡自黃岡移汝墳,舟過金陵,見王荊公 於鍾山,留連燕語,荊公曰:「子瞻當重作《三國書》。」東坡 辭曰:「某老矣,願舉劉道原自代」云。

《蘇州府志》:「鄭時字是翁,登宣和六年進士。性嗜書,《史》 《漢》《三國志》《南、北史》手自編錄。」

《元史郝經傳》:「郝家貧讀書,撰《續後漢書》。」

《隱逸傳》:「杜本時有張樞者,亦屢徵不起,嘗取三國時 事撰《漢本紀列傳》,附以《魏吳載記》,為《續後漢書》七十 三卷。臨川危素稱其立義精密,可備勸講,朝廷取其 書,寘宣文閣。」

三國志部雜錄

《三國志蜀後主傳》評:「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 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 未周焉。」

《陸雲文集》《與兄平原書》雲:「再拜誨欲定《吳書》雲昔嘗 已商之兄,此真不朽事,恐不與十分好書同,是出千 載事。兄作自必與昔人相去,辨亡則已是過秦,對事 求當可得耳。」陳壽《吳書》有《魏賜九錫文》及分天下文, 《吳書》不載,又有嚴陸諸君傳,今當寫送兄體中佳者 可並思,諸應作傳。

又書《吳書》是大業既可垂不朽,且非兄述此一國事, 遂亦失兄。諸列人皆是名士,不知姚公足為作傳,不 可著《儒林集》中耳。不大識唐子正事,愚謂常侍便可 連於《尚書傳》下。

《文中子中說天地》篇:「子謂陳壽有志於史,依大義而 削異端;謂范甯有志於《春秋》,徵聖經而詰眾傳。子曰: 『使陳壽不盡美於史,遷、固之罪也;使范甯不盡美於 《春秋》,歆、向之罪也』。」裴晞曰:「『何謂也』?子曰:『史之失,自遷、 固始也,記繁而志寡;《春秋》之失,自歆、向始也。棄經而 任傳。子曰:『蓋九師興而《易》道微,三傳作而《春秋》散』』。」賈 瓊曰:「何謂也?」子曰:「白黑相渝,能無微乎?是非相擾,能 無散乎?故齊、韓、毛、鄭,《詩》之末也,大戴、小戴,禮之衰也。 《書》殘於古今,《詩》失於齊魯。汝知之乎?」賈瓊曰:「然則無 師無傳,可乎?」子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苟非其人,道 不虛行。必也,傳又不可廢也。」

六一《題跋》:「右魏《受禪碑》,世傳為梁鵠書,而顏真卿又 以為鍾繇書,莫知孰是。」按《漢獻帝紀》,「『延康元年十月 乙卯,皇帝遜位,魏王稱天子』。又按《魏志》,是歲十一月, 葬士卒死亡者猶稱令。是月丙午,漢帝使張愔奉璽 綬,庚午,王升壇受禪。」又「『是月癸酉,奉漢帝為山陽公』。 而此碑云『十月辛未受禪於漢』。」三家之說皆不同,今 據裴松之注《魏志》,備列漢、魏禪代詔冊、書令、群臣奏 議甚詳。蓋漢實以十月乙卯策詔魏王,使張愔奉璽 綬,而魏王辭讓,往返三四而後受也。又據侍中劉廙 奏問太史令許芝,「今月十七日己未可治壇場。」又據 尚書令桓階等奏云,「輒下太史令擇元辰,今月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