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6 (1700-1725).djvu/15

此页尚未校对

《正史》

《晉書》九十三卷。《晉·王隱》

《晉書》五十八卷。虞預。

《晉書》三十六卷。謝靈運。

《晉中興書》七十八卷。何法盛。

《晉書》一百十卷。齊·臧榮緒

《晉史草》三十卷。梁·蕭子顯

《晉書》一百三十卷。唐太宗命群臣撰。

《晉書》一百一十卷。徐堅。

注「《晉書》一百三十卷。」《高希嶠》。

《晉書鴻烈》六卷。張氏。

《晉書音義》三卷。唐·何超

《晉諸公贊》二十二卷。傅暢。

晉書部總論

《宋歐陽修文集》

《東晉論》

周遷而東,天下遂不能一。然仲尼作《春秋》,區區於尊 周,而明正統之所在。晉遷而東,與周無異,而今黜之, 何哉?是有說焉,較其德與跡而然爾。周之始興,其來 也遠。當其盛也,瓜分天下為大小之國,眾建諸侯,以 維王室,定其名分,使傳子孫而守之,以為萬世之計。 及厲王之亂,周室無君者十四年,而天下諸侯不敢 僥倖而窺周,於此然後見周德之深,而文、武、周公之 作,真聖人之業。故雖天下無君,而正統猶在,不得而 改。況平王之遷國,地雖蹙然,周德之在人者無厭,而 法制之臨人者未移。平王以子繼父,自西而東,不出 王畿之內,西周之地八百里,東周六百里,以井田之 法計之,通為千里之方,則正統之在周也,推其德與 跡,可以不疑。夫晉之為晉,與周之為周也,異矣。其德 與法之維天下者,非有萬世之計,聖人之業也,直以 其受魏之禪,而合天下於一。推較其跡,可以曰正而 統。則自惠帝之亂,晉政已亡,愍懷之閒,晉如線爾,惟 嗣君繼世,推其跡曰正焉可也。建興之亡,晉於是而 絕矣。夫周之東也,以周而東;晉之南也,豈復以晉而 南乎?自愍帝死賊庭,琅琊起江表,位非嗣君,正非繼 世,徒以晉之臣子有不忘晉之心,發於忠義而功不 就,可為傷已。若因而遂竊萬世大公之名,其可得乎? 《春秋》之法,「君弒而賊不討」,則以為無臣子也。使晉之 臣子遭乎聖人,適當《春秋》之責,況欲以失國共立之 君干「天下之統哉?」夫道德不足語矣,直推其跡之如 何爾。若乃國已滅矣,以宗室子自立於一方,卒不能 復天下於一,則晉之琅琊,與夫後漢之劉備、五代漢 之劉崇何異?備與崇未嘗為正統,則東晉可知焉爾。

《朱子全書》

《晉總論》

王儀為司馬昭軍師,昭殺之,雖無辜,裒仕晉,猶有可 說,而裒不仕,乃過於厚者。嵇康魏臣而晉殺之,紹不 當仕晉明矣。蕩陰之忠固可取,亦不相贖,事讎之過, 自不相掩。司馬公云:「使無蕩陰之忠,殆不免君子之 譏。」不知君子之譏,初不可免也。

王祥《孝感》,只是誠發於此,物感於彼,或以為內感,或 以為自誠中來,皆不然。王祥自是王祥,魚自是魚,世 間事雖千頭萬緒,其實只一箇道理,理一分殊之謂 也。到感通處自然首尾相應,或自此發出而感於外, 或自外來而感於我,皆一理也。

晉元帝無意復中原,卻託言糧運不繼,誅督運令史 淳于伯而還。行刑者以血拭柱,血為之逆流。天人幽 顯,不隔絲毫。

問:「元帝所以不能中興者,其病安在?」曰:「元帝與王導, 元不曾有《中原志》。收拾吳中人情,惟欲宴安江沱耳。」 問:「祖逖摧鋒越河,所向震動,使其不死,當有可觀。」曰: 「當是時,王導已不愛其如此。使戴若思輩監其軍,可 見如何得事成?」

問:「老子之道,曹參文帝用之皆有效,何故以王謝之 力量,反做不成?」曰:「王導謝安又何曾得老子妙處!然 謝安又勝王導。石林說:王導只是隨波逐流的人,謝 安卻較有建立,也煞有心於中原。王導自渡江來,只 是恁地,都無取中原之意,此說也是。但謝安也被這 清虛絆了,都做不得。」

謝安之待桓溫本無策。溫之來,廢了一君,幸而要討 九錫,要理資序,未至太甚,猶是半和秀才。若他便做 箇二十分賊,如朱全忠之類,更進一步,安亦無如之 何。苻堅之來,亦無措置。前輩云:「非晉人之善,乃苻堅 之不善耳。」然堅只不合擁眾來,謝安必有以料之。兼 秦人國內自亂,晉亦必知之,故安得以鎮靜待之。苻 「堅不以大眾來,只以輕兵時擾晉邊,便坐見狼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