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6 (1700-1725).djvu/3

此页尚未校对

月辛丑作《三國志》詩,其讀十九史也,起八年七月辛 未,成於天禧元年二月辛未。

仁宗景祐元年詔選官校正三國志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景祐元年。詔選官 校正《三國志》。

廢帝天德三年以國子監印本三國志授學校

按《金史廢帝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凡養士之地曰 國子監。始置於天德三年。《三國志》用裴松之注。「自國 子監印之。授諸學校。」

三國志部彙考二

《隋書經籍志》

《正史》

《魏書》四十八卷。晉司空王沈撰。

《吳書》二十五卷。韋昭撰。本五十五卷,梁有,今殘缺 《吳紀》九卷。晉太學博士環濟撰。晉有張勃《吳錄》三 十卷,亡。

《三國志》六十五卷。《敘錄》一卷晉太子中庶子陳壽 撰,宋大中大夫裴松之注。

《魏志音義》一卷。盧宗道撰。

《論三國志》九卷。何常侍撰。

《三國志評》三卷。徐爰撰。梁有《三國志序評》三卷,晉 著作佐郎王濤撰,亡。

《唐書藝文志》

《正史》

王沈《魏書》四十七卷。

陳壽《魏國志》三十卷,《蜀國志》十五卷,《吳國志》二十一 卷並裴松之注。

韋昭《吳書》五十五卷。

《宋史藝文志》

《正史》

陳壽《三國志》六十五卷。裴松之注。

《宋鄭樵通志》

《正史》

《魏書》四十八卷。晉司空王沉撰。

《魏尚書》八卷。孔衍撰。

《吳書》五十五卷。韋昭撰。

《吳書實錄》三卷。

《魏國志》三十卷。晉太子庶子陳壽撰。

《蜀國志》十五卷。陳壽撰。

《刪補蜀記》七卷。王隱撰。

《吳國志》二十一卷。陳壽撰。

《魏志音義》一卷。盧宗道撰。

《吳志》抄一卷。

《論三國志》九卷。何常侍撰。

《三國志評》三卷。徐爰撰。

《三國志序評》三卷。晉王濤撰。

右《三國志》。注:十三部,二百四卷。

《馬端臨文獻通考》

《正史考》

《三國志》六十五卷。

晁氏曰:晉陳壽撰。魏四紀,二十六《列傳》,蜀十五《列傳》,吳二十列傳,宋文帝嫌其略,命裴松之補注,博採群說,分入書中,其多過本書數倍。王通數稱壽書,細細觀之,實高簡有法。如不言曹操本生,而載夏侯惇及淵於《諸曹傳》中,則見嵩本夏侯氏之子也;高貴鄉公書卒,而載司馬昭之奏,則見公之不得其死也。他皆類此。但以魏為紀,而稱漢、吳曰「傳」 ,又改「漢」 曰「蜀」 ,世頗譏其失。至於謂其銜諸葛孔明髡父而為貶辭。求丁氏之米不獲,不立《儀廙傳》之類,亦未必然也。

陳氏曰:壽書初成,時人稱其善敘事,張華尤善之。然乞米作《隹傳》,以私憾毀諸葛亮父子,難乎免物議矣。王通謂「壽有志於史,依大義而黜異端」 ,然要為率略。松之在元嘉時,承詔為之注,鳩集傳記,增廣異聞。大抵本書固率略,而注又繁蕪,要當會通裁定,以成一家,而未有奮然以為己任者。豐、祐間,南豐呂南公銳意為之,題其齋曰「袞斧。」 書垂成而死,遂弗傳。又紹興間,吳興鄭知幾維心嘗為之,鄉里前輩多稱其善,而書亦不傳。近永康陳亮亦頗有意焉,僅成論贊數篇,見集中,而書實未嘗修也。水心葉氏曰:「陳壽筆高處逼司馬遷,方之班固,但少文義緣飾爾,要終勝固也。」 近世有謂《三國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