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9 (1700-1725).djvu/108

此页尚未校对

《鑾駕北巡記》三卷,《幸江都道里記》一卷、《洛陽古記》一 卷、《馬名錄》二卷,並行於世。」

潘徽性聰敏少受禮于鄭灼受毛詩于施公受書于 張沖講莊老於張譏並通大義尤精三史。

河間劉善經,博物洽聞,尤善詞筆。歷仕著作佐郎,太 子舍人。著《酬德傳》三十卷,《諸劉譜》三十卷,《四聲指歸》 一卷,行于世。

《唐書姚思廉傳》:「思廉少受《漢書》于父察,盡傳其業。寡 嗜欲,惟一於學,未嘗問家人生資。詔與魏徵共撰梁、 陳書,思廉采謝炅、顧野王等諸家言,推究綜括,為梁、 陳二家史,以卒父業。賜雜綵五百段。」

《令狐德棻傳》:德棻博貫文史,武德初,為起居舍人,遷 祕書丞。方是時大亂後,經籍亡散,祕書湮闕。德棻始 請帝重購求天下遺書,置吏補錄,不數年,圖典略備。 又言:「近代無正史,梁、陳、齊文籍猶可據,至周、隋事多 脫損。今耳目尚相及,史有所憑,一易世,事皆汨暗,無 所掇拾。陛下受禪于隋,隋承周二祖,功業多在周。今 不論次,各為一王史,則先烈世庸不光明,後無傳焉。」 帝謂然。於是詔中書令蕭瑀、給事中王敬業、著作郎 殷聞禮主魏,中書令封德彝、舍人顏師古主隋,大理 卿崔善為、中書舍人孔紹安、太子洗馬蕭德言主梁, 太子詹事裴矩、吏部郎中祖孝孫、祕書丞魏徵主齊, 祕書監竇璡、給事中歐陽詢、文學姚思廉主陳,侍中 陳叔達、太史令庾儉及德棻主周。整振論譔,多歷年 不能就,罷之。貞觀三年,復詔譔定。議者以魏有魏收、 魏澹二家書為己詳,惟五家史當立。德棻更與祕書 郎岑文本、殿中侍御史崔仁師次周史,中書舍人李 百藥次齊史,著作郎姚思廉次梁、陳二史,祕書監魏 徵次隋史,左僕射房元齡總監。修撰之原,自德棻發 之,書成,賜絹四百匹。遷禮部侍郎,兼修國史,累進爵 彭城縣子,轉太子右庶子。太子承乾廢,坐除名為民。 召拜雅州刺史,又坐事免。會修《晉史》,房元齡奏起之, 預柬凡十有八人,德棻為先進,故類例多所諏定。除 祕書少監。永徽初,復為禮部侍郎、弘文館學士,監修 國史,遷太常卿、國子祭酒、崇賢館學士,爵為公。以金 紫光祿大夫致仕。卒,年八十四歲,諡曰「憲。」又有鄧世 隆、顧引、李延壽、李仁實,皆以史學稱當世。

《劉子元傳》:子元名知幾,以元宗諱嫌,故以字行。年十 二,父藏器為授《古文尚書》,業不進,父怒,楚督之。及聞 為諸兄講《春秋左氏》,冒往聽,退輒辨析所疑,歎曰:「書 如是,兒何怠?」父奇其意,許授《左氏》。踰年,遂通覽群史, 與兄知柔俱以善文詞知名。擢進士第,累遷鳳閣舍 人,兼修國史。中宗時,擢太子率更令。會天子西還,子 元自乞留東都。或言子元身史臣而私著述,驛召至 京,領史事,遷祕書少監。時宰相韋巨源、紀處訥、楊再 思、宗楚客、蕭至忠皆領監修,子元病長官多,意尚不 一,而至忠數責論次無功,又仕偃蹇,乃奏記求罷去。 因為至忠言五不可曰:「古之國史,皆出一家,未聞藉 功於眾。唯《漢東觀》集群儒,纂述無主」,條章不建。今史 司取士滋多,人自為荀、袁,家自為政、駿。每記一事,載 一言,閣筆相視,含毫不斷,頭白可期,汗青無日,一不 可。漢郡國計書上太史,副上丞相。後漢公卿所撰,先 集公府,乃上蘭臺,故史官載事為廣。今史官唯自詢 采,二史不注起居,百家弗通行狀,二不可。史局深籍 禁門,所以杜顏面,防「請謁也。今作者如林,儻示褒貶, 曾未絕口,而朝野咸知;孫盛取嫉權門,王劭見讎貴 族,常人之情,不能無畏,三不可。古者史氏各有指歸, 故司馬遷退處士,進姦雄;班固抑忠臣,飾主闕。今史 官注記,類稟監修,或須直辭,或當隱惡,十羊九牧,其 令難行,四不可。今監者不肯指授,修者又不遵奉,務 相推避,以延歲月,五不可。」又言:「朝廷厚用其才而薄 其禮。」至忠得書,悵惜不許。楚客等惡其言詆切,謂諸 史官曰:「是子作書,欲致我何地?」始,子元修《武后實錄》, 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聽,自以為見用於時而志 不遂,乃著《史通內外》四十九篇,譏評今古。徐堅讀之, 歎曰:「為史氏者,宜置坐右。」又嘗自比揚雄:「雄準《易》作 經,當時笑之。吾作《史通》,俗以為愚。雄少為范逡、劉歆 所器,及聞作《經》,以為必覆醬瓿。吾始以文章得譽,晚 談史傳,由是減價。」其自感慨如此。子元內負有所未 盡,乃委國史於吳兢,別撰《劉氏家史》及《譜考》。領國史 且三十年,官雖徙,職常如舊。禮部尚書鄭惟忠嘗問: 「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對曰:「史有三長:才、學、識,世 罕兼之,故史才少。夫有學無才,猶愚賈操金,不能殖 貨;有才無學,猶工匠無楩柟斧斤,弗能成室。善惡必 書,使驕君賊臣知懼,此為無可加者。」時以為篤論。子 元善持論辨據明銳,視諸儒皆出其下,朝有論著輒 豫。歿後,帝詔河南就家寫史,通誦之稱善。追贈工部 尚書,諡曰「文。」

子元子餗,字鼎卿。天寶初,歷集賢院學士,兼知史官, 終右補闕。父子三人更蒞史官,著《史例》頗有法。 《權德輿傳》:四歲能賦詩,積思經術,無不貫綜。自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