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9 (1700-1725).djvu/110

此页尚未校对

二十卷。兢卒,其子進兢所撰《唐史》八十餘卷。」

《路隨傳》:「隨父泌,少好學,通五經,博涉史傳。」

《元載傳》:「載自幼嗜學,好屬文,性敏慧,博覽子史。」 《歐陽詢傳》:「詢博覽經史,尤精三史。」

《劉伯莊傳》:「龍朔中,兼授崇賢館學士。撰《史記音義》《史 記地名》《漢書音義》各二十卷,行於代。」

《李淳風傳》:「貞觀十五年,除太常博士,轉太史丞,預撰 《晉史》及《五代史》。」

《許敬宗傳》:「敬宗幼善屬文,舉秀才。貞觀八年,累除著 作郎。自貞觀以來,朝廷所修《五代史》及《晉書》等書,皆 總其事,前後賞賚,不可勝紀。」

《柳璨傳》:「璨少孤貧好學,僻居林泉,晝則採樵,夜則燃 木葉以照書。璨以劉子元所撰《史通》,譏駁經史過當, 璨紀子元之失,別為十卷,號《柳氏釋史》。」

《大唐新書》:太宗謂監修國史房元齡曰:「比見前後漢 史載揚雄《甘泉羽獵》、司馬相如《子虛上林》、班固《兩都 賦》,此既文體浮華,無益勸戒,何暇書之史策?今有上 書論事,詞理可裨於政理者,朕或從或不從,皆須備 載。」

《零陵總記》「補闕毋照,博學有著述才,上表請修古史, 先撰目錄以進。」元宗稱善,賜絹百匹。

《宋史張昭傳》:「昭未冠,遍讀九經。後至贊皇,遇程生者 專史學,以為專究經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滯,繁而寡 要。若極談王霸,經緯治亂,非史不可。」因出班、范《漢書》 十餘義商確,乃授昭荀《紀》《國志》等。後又盡得十三史, 五七年間,能馳騁上下數千百年間事。又注《十代興 亡論》。後唐天成三年,以武王、莊宗《實錄》未修,詔正國 節度盧質、西川節度何瓚、祕書監韓彥輝纘錄事跡。 瓚上言:「昭有史材,嘗私撰《同光實錄》十二卷,又聞其 欲撰《三祖志》並昭宗朝賜武皇制詔誥九十餘篇,請 以昭所撰送史館。」拜昭為左補闕、史館修撰,委之撰 錄。昭以懿祖、獻祖、太祖並不踐帝位,仍補為《紀年錄》 二十卷,又撰《莊宗實錄》三十卷上之。四年,上《武王以 來功臣列傳》三十卷,以本官知制誥。清泰二年,召判 史館,預修《明宗實錄》,成三十卷以獻。天福五年,《唐史》 未成,詔與呂琦、崔梲等續成之,別置史館,命昭兼判 院事。昭又撰《唐朝君臣論》二十五卷上之。開運二年 秋,《唐書》成二百卷。周顯德二年,詔撰《周祖實錄》三十 卷,及梁郢王均帝、後唐閔帝、廢帝、漢隱帝五朝《實錄》, 梁二主年祀寢遠,事皆遺失,遂不克修撰。三帝《實錄》, 皆藏史閣。昭博通學術,自唐、晉至宋,專筆削典章之。 著《嘉言集》五十卷,《名臣事跡》五卷。 《劉熙古傳》:「熙古集古今事跡為《歷代紀要》十五卷。」 《宋庠傳》:「庠輯《紀年通譜》,區別正閏,為十二卷。」

《高若訥傳》:「若訥強學善記,自秦漢以來,諸傳記無不 該通。」

《王洙傳》:「洙為國子監說書,改直講,校《史記》《漢書》。」 《彭乘傳》:「天禧初,用寇準薦,為館閣校勘,預正校《南、北 史》《隋書》。」

《梁鼎傳》:「鼎嘗著《史論》二十四篇。」

《孫何傳》:「何嘗著《駁史通》十餘篇。」

《張方平傳》:少穎悟絕人,家貧無書,從人假二史,旬日 即歸之,曰:「吾已得其詳矣。」凡書皆一閱不再讀。 《歐陽修傳》,奉詔修《唐書》紀、志、表目,撰《五代史記》,法嚴 詞約,多取《春秋》遺旨。

《劉攽傳》:「攽所著書百卷,尤邃史學。」

《劉庠傳》:「庠淹通歷代史,王安石稱其博。」

《蘇轍傳》:「轍所著古史行於世。」

《呂大防傳》:元祐三年,提舉修《神宗實錄》。大防見哲宗 年益壯,日以進學為急,請敕講讀官取仁宗邇英御 書解釋之,上之,寘於坐右。又摭乾興以來四十一事 足以為勸戒者,分上下篇,標曰《仁祖聖學》,使人主有 欣慕不足之意。哲宗御邇英閣,召宰執講讀官讀《寶 訓》,至漢武帝籍南山,提封為上林院。仁宗曰:「山澤之 利,當與眾共之,何用此也?」丁度曰:「臣事陛下二十年, 每奉德音,未嘗不及於憂勤,此蓋祖宗家法爾。」大防 因推廣祖宗家法以進,哲宗甚然之。宣仁后崩未幾, 以修《神宗實錄》直書其事為誣詆,徙安州。

《孔武仲傳》:「弟平仲,字義甫,登進士第,歷金部郎中,長 史學。」

《薛昂傳》:「升給事中兼大司成。昂寡學術,士子有用《史 記》西漢語,輒黜之。」在哲宗時,常請罷史學,哲宗斥為 俗佞。

《李光傳》:《孟傳》,光幼子也,以朝請大夫直寶謨閣致仕, 年八十。有《讀史》十卷,《雜志》十卷。 又《孟傳》傳有《讀史 雜志》《記善》《記異》等書,行於世。按孟傳事蹟兩傳並載亦宋史之失 《湯思退傳》:「紹興十五年,以右從政郎授建州政和縣 令,試博學宏詞科,除祕書省正字。自是登郎曹,貳中 祕,秉史筆二十五年。」

《王綸傳》:綸嘗同講讀官,薦興化軍鄭樵學行,召對命 官,且給筆札,錄其所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