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9 (1700-1725).djvu/111

此页尚未校对

陳公輔傳》:公輔疏言:「王安石《三經字說》,詆誣聖人,破 碎大道,非一端也。《史》《漢》載成敗安危,存亡理亂,為聖 君賢相忠臣義士之龜鑑。安石使學者不讀《史》《漢》,使 公卿大夫皆師安石之言,宜其無氣節忠義也。」 《虞允文傳》:允文嘗著《唐書》《五代史》,藏於家。

《施師點傳》:「師點著有《史職》五卷。」

《王剛中傳》:「剛中著有《漢唐史要覽》。」

《李燾傳》,「燾著有《歷代宰相年表》《唐宰相譜》《江左方鎮 年表》《晉司馬氏本支》《齊梁本支》《王謝世表》,合為四十 一卷。」

《黃度傳》:「度志在經世,而以學為本,著《史通》,抑僭竊,存 大分,別為編年,不用前史法。至於藝文、地理、井田、兵 法,即近驗遠,可以據依,無迂陋牽合之病。」

《陳騤傳》:「淳熙五年,同修國史,上欲采晉宋以下興亡 理亂之大端,約為一書,謂騤曰:『惟卿與周必大可任 此事』。」

《王質傳》:「質博通經史,善屬文,著論五十篇,言歷代君 臣治亂,謂之《朴論》。」

《婁機傳》:「為吏部侍郎兼太子詹事,著《歷代帝王總要》。 以資政殿學士知福州,辭歸。所著復有《班馬字類》,人 藏異焉。」

《曹彥約傳》,「淳熙八年進士,嘗從朱熹講學。理宗即位, 擢兵部侍郎,兼國史院同修撰。薦隆州布衣李心傳 素精史學,乞官以初品,寘之史館。從之。」

《道學傳》:「謝良佐記問該贍,對人稱引前史,至不差一 字。」

張洽少穎異,從朱熹學,諸史百家之說無所不讀。 《儒林傳》「劉羲叟著《十三代史志》。」

胡寅所著《讀史管見》數十萬言行於世。

李心傳所著有《讀史考》十二卷,《舊聞正誤》十五卷。 《文苑傳》:崔遵度七歲授經於叔父憲,嘗以《春秋》編年、 《史》《漢》紀傳之例問於憲,憲曰:「此兒他日成令名矣。」 陳越少好學,尢精歷代史,直史館。

劉恕少穎異,書過目即成誦。年十三,從人假漢、唐書, 閱月皆歸之。恕篤好史學,自太史公所紀,下至周顯 德末,紀傳之外至私記雜說,無所不覽。上下數千載 間,鉅微之事,如指諸掌。司馬光編《資治通鑑》,英宗令 自擇館閣英才共修之,光對曰:「館閣文學之士誠多, 至於專精史學,臣得而知者,惟劉恕耳。」即召為局僚, 遇史事紛錯難治者,輒以委恕。恕於魏晉以後事,考 證差謬,最為精詳,官至祕書丞。

呂南公,字次儒,建昌南城人。於書無所不讀,一試《禮》 闈不偶,退築室灌園,不復以進取為意。益著書,且借 史筆以褒善貶惡,遂以「袞斧」名所居齋。

葛勝仲兼諭德為仁孝學三論獻之太子復採春秋 戰國以來歷代太子善惡成敗之跡日進數事詔嘉 之。

《避暑錄話》:「葉源,余同年生,自言熙寧初徐振甫牓已 赴省試時,前取上舍優等久矣。省中策問交趾事,茫 然莫知本末。或告以見《馬援傳》者,亟錄其語用之而 不及詳,乃誤以援為愿,遂被黜。方新學,初何嘗禁人 讀史,而學者自爾。源言之,亦自以為不然,故更二十 年始得第。崇寧立三舍法,雖崇經術,亦未嘗廢史,而」 學校為之師長者,本自其間出。自知非所學,亦幸時 好以唱其徒,故凡言史皆力詆之。尹天民為南京教 授,至之日,悉取《史記》而下至《歐陽文忠集》,焚講堂下, 物論喧然。未幾,天民以言章罷。

《癸辛雜識》:余嘗問李雙溪獻可云:「昔李仁甫為長編, 作木廚十枚,每廚作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誌 之。本年之事,凡有所聞,必歸此匣,分月日先後次第 之,井然有條,真可為法也。」

《金史文藝傳》:「李汾字長源,太原平晉人。為人尚氣,跌 宕不羈,喜讀史。元光閒,游大梁,為史館書寫。書寫特 抄書小史耳。凡編修官得日錄纂述既定,以槁授書 寫書寫,錄潔本呈翰林,汾既為之,殊不自聊。時趙秉 文為學士,雷淵、李獻能皆在院。刊修之際,汾在旁正 襟危坐,讀太史公《左丘明》一篇,或數百言,音吐洪暢」, 旁若無人。既畢,顧四坐漫為一語曰:「看秉筆諸人。」積 不平,而雷、李尢切齒,乃以嫚罵官長,訟於有司。然時 論亦有不直雷、李者。尋罷入關。

《元史不忽朮傳》:「不忽朮受學於祭酒許衡,日記數千 言,衡每稱為有公輔器。世祖嘗欲觀國子所書字,不 忽朮年十六,獨書《貞觀政要》數十事以進。帝知其寓 規諫意,嘉歎之。衡纂歷代帝王名諡統系歲年為書, 授諸生。不忽朮讀數過即成誦,帝詔試,不遺一字。」 《王約傳》:「約平生著作,有《史論》三十卷、《高麗志》四卷,行 於」世。

《儒學傳》:「許謙字益之,於書無不讀,其觀史有治忽幾 微,倣史家年經國緯之法,起太皞氏,迄宋元祐元年 秋九月尚書左僕射司馬光卒,備其世數,總其年歲, 原其興亡,著其善惡,蓋以為光卒則中國之治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