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9 (1700-1725).djvu/19

此页尚未校对

度,始末因革,則採其大意,遺其煩碎,而一代之興衰治體、人才、紀綱、風俗,亦略備矣。博議陳季雅所撰,關涉尤大。

《東漢刊誤》一卷。

晁氏曰:劉攽貢父撰。攽序。英宗讀《後漢書》,見「墾田」 字皆作「懇」 字,命國子監刊正。攽為直講,校正,其謬誤不可勝筭。然此書世無善本,率以己意定之。治平三年奏御攽號有史學。溫公修《通鑑》,以兩漢事付之。

《兩漢博聞》十二卷。

晁氏曰:皇朝楊侃纂。景德中,侃讀《兩漢書》,取其名數、前儒解釋為此書,以資涉獵者。侃嘗編《職林》,此亦其類也。

《兩漢刊誤補遺》十七卷。

陳氏曰:國子博士吳仁傑斗南撰。補《三劉》之遺也。

《三國人物論》三卷。

晁氏曰:皇朝楊祜甫撰。蜀人。

《晉書指掌》十二卷。

晁氏曰:皇朝劉蕞編。以《晉書》事實以類分為六十五門。

《唐書直筆新例》四卷。

晁氏曰:皇朝呂夏卿撰。夏卿強記絕人,預修《新書》。此其在書局時所建,明、歐、宋間有取焉。如增入「高祖、宇叔德」 之類是也。

陳氏曰:《紀》《傳》《志》各一卷,末一卷摘《舊史》繁闕,又為《新例,須知》附於後。略舉名數,如《目錄》之類,記《新書》比舊增減《志》《傳》及總類。

《唐書音訓》四卷。

晁氏曰:皇朝竇鞏撰。《新書》多「奇」 字,觀者必資訓釋。鞏問學精博,發揮良多,而其書時有改革者,不知何人附益之也。

《唐書音義》三十卷。

晁氏曰:未詳撰人。比竇氏書大略同而稍簡,乃析為三十卷。

《唐書辨證》二十卷。一名糾謬

晁氏曰:皇朝吳縝撰。縝字廷珍,成都人,仕至郡守。數《新書》初修之時,其失有八類,其舛誤二十門,凡四百餘事。縝不能屬文,多誤有詆訶。如《新書張九齡傳》云:武惠妃陷太子瑛,遣官奴告之曰:「廢必有興,公為援,宰相可常處。」 九齡奏之,故卒九齡相而太子無患。縝以為時九齡已相,而太子竟以廢死,以為《新書》似實而虛。按史之文,謂終九齡在相位日,太子得不廢也。豈謂卒以九齡為相,太子終無患乎?初名《糾繆》,其後改云《辯證》,實一書也。

王氏《揮麈錄》曰:「嘉祐中,詔宋景文、歐陽文忠諸公重修《唐書》。時有蜀人吳縝者,初登第,因范景仁而請於文忠,願預官屬之末,上書文忠,言甚懇切。文忠以其年少輕佻,拒之,縝鞅鞅而去。逮夫《新書》之成,迺從其間指摘瑕疵,為《糾繆》一書。至元祐中,縝遊宦蹉跎,老為郡守,與《五代史纂誤》俱刊行之。紹興中,福唐吳仲」 實元美為湖州教授,復刊於郡庠,且作後序,以謂「鍼膏肓,起廢疾」 ,杜預實為《左氏》之忠臣,然不知縝著書之本意也。

陳氏曰:其父師孟顯於熙、豐,此書紹聖初上之。

《注唐記》十卷。

晁氏曰:題曰「樊先生」 ,而不詳其名,近代人所著《新書》紀也。

《唐書列傳辯證》二十卷。

陳氏曰:端明殿學士玉山汪應辰聖錫撰。專攻《列傳》,不及《紀》《志》。以《元祐名賢》謂《列傳》記事,毀於鐫削,暗於藻繪,故隨事辯證之。

《新唐書略》三十五卷。

陳氏曰:呂祖謙授徒,患《新史》難閱,《摘要》抹出,而門人抄之,蓋節本之有倫理者也。

《唐史要論》十卷。一作論斷二卷

晁氏曰:皇朝孫甫之翰撰。歐陽永叔、司馬溫公、蘇子瞻稱其書「議論精覈,以為舊史所不及。」 終於天章閣待制。

《朱子語錄》司馬溫公書孫公唐史後云:孫公之翰,昔著此書,甚自重惜。嘗別緘其槁於笥,必盥手然後啟之,謂家人曰:「萬一有水火兵甲之急,他貨財盡棄之,此笥不可失也。」 公私少間,則增損改易,未嘗去手。其在江東,為轉運使,出行部,亦以自隨,過亭休止,輒取修之。會宣州有急變,乘驛遽往,不暇挈以俱。既行之後,金陵大火,延及轉運廨舍,弟子察親負其笥避於沼中島上。公在宣州聞之,亟還,入門問曰:「《唐書》在乎?」 察對曰:「在。」 乃悅。餘無所問。自壯年至於白首乃成,亦未以示人。文潞公執政,嘗從公借之。

又曰:「伯恭晚年謂人曰:『孫之翰《唐論》勝《唐鑑》。要之也是切於事情,只是大綱卻不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