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9 (1700-1725).djvu/72

此页尚未校对

之所及知。而謂「蕭相國肯為此言乎。」

洪邁容齋隨筆

《史漢書法》

《史記》《前漢》所書高祖諸將戰功,各為一體。《周勃傳》,「攻 開封,先至城下為多。攻好畤,最擊咸陽最;攻曲遇,最 破臧荼」,所將卒當馳道為多。「擊胡騎平城下」,所將卒 當馳道為多。《夏侯嬰傳》:「破李由軍,以兵車趣攻戰疾; 從擊章邯,以兵車趣攻戰疾。擊秦軍洛陽東,以兵車 趣攻戰疾。」《灌嬰傳》:「破秦軍於杠里,疾鬥攻曲遇,戰疾」 力戰於藍田,疾力擊項佗軍,《疾戰》又書擊項冠於魯 下,所將卒斬司馬騎將各一人。擊破王武軍,所將卒 斬樓煩將五人。擊武別將,所將卒斬都尉一人。擊齊 軍於歷下,所將卒虜將軍將吏四十六人。擊田橫,所 將卒斬騎將一人。從韓信,卒斬龍且,身生得周蘭。破 薛郡,身虜騎將。擊項籍陳下,所將卒「斬樓煩將二人。 追至東城,所將卒共斬籍。擊胡騎晉陽下,所將卒斬 白題將一人。攻陳豨,卒,斬特將五人。破黥布身,生得 左司馬一人,所將卒斬小將十人。」《傅寬傳》:「屬淮陰,擊 破歷下軍,屬相國參,殘博屬太尉勃,擊陳豨。」《酈商傳》: 「與鍾離昧戰,受梁相國印,定上谷,受趙相國印。」五人 之傳,書法不同如此。灌嬰事尤為複重,然讀之了不 覺細瑣,史筆超拔高古,范曄以下,豈能窺其籬奧哉? 又《史記·灌嬰傳》書「受詔別擊楚軍,後受詔將郎中騎 兵,受詔將軍騎別追項籍,受詔別降樓煩以北六縣, 受詔并將燕、趙車騎,受詔別攻陳豨」,凡六書,「受詔」字, 漢減其三云。

《歷代史本末》

古者世有史官,其著見於今,則自堯、舜二典始。周之 諸侯,各有國史,孔子因《魯史記》而作《春秋,左氏》為之 傳,《鄭志》《宋志》、晉、齊太史、南史氏之事皆見焉。更纂異 同,以為《國語》。漢司馬談自以其先周室之太史,有述 作之意,傳其子遷,紬金匱石室之書,網羅天下,放失 舊聞,述黃帝以來至於元狩,馳騁古今。上下數千載 間,變編年之體,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 十列傳,凡百三十篇,而十篇有錄無書。元成之間,褚 先生補缺,作《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日者列傳》,張晏 以為言辭鄙陋,今雜於書中。而《藝文志》有馮商《續太 史公》七篇,則泯沒不見。司馬之書既出,後世雖有作 者,不能少紊其規制。班彪固父子以為「漢紹堯運,建 帝業,而六世史臣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於百王之 末,廁於秦項之列,故探纂前紀,綴緝舊聞,以述《漢書》」, 起於高祖,終於王莽之誅,大抵仍司馬氏,第更八書 為十志,而無《世家》,凡百卷。固死,其書未能全,女弟昭 續成之,是為《前漢書》。荀悅《漢紀》,則續所論著者也。後 漢之事,初命儒臣著述於東觀,謂之《漢紀》。其後有袁 宏《紀》,張璠、薛瑩、謝承、華嶠、袁山松、劉義慶、謝沈皆有 書。宋范曄刪采為十紀、十八列傳,是為《後漢書》。而張 璠以下諸家,盡廢其志,則劉昭所補也。三國雜史至 多,有王沈《魏書》、元行沖《魏典》、魚豢《典略》、張勃《吳錄》、韋 昭《吳書》、孫盛《魏春秋》、司馬彪《九州春秋》、丘悅《三國典 略》、貟半千《三國春秋》,虞溥《江表傳》,今唯以陳壽書為 定,是為《三國志》;《晉書》則有王隱、虞預、謝靈運、臧榮緒、 孫綽、干寶諸家,唐太宗詔房喬、褚遂良等修定為百 三十卷,以四論太宗所作,故總名之曰「御撰」,是為《晉 書》,至今用之。南北兩朝各四代,而僭偽之國十數,其 書尤多,如徐爰、孫嚴、王智深、顧野王、魏澹、張大素、李 德林之正史,皆不傳。今之存者,沈約《宋書》、蕭子顯《齊 書》,姚思廉《梁陳書》、魏收《魏書》、李百藥《北齊書》,令狐德 棻《周書》、魏鄭公《隋書》,其它國則有和苞《漢趙紀》、田融 《趙石記》、范亨《燕書》,王景暉《南燕錄》、高閭《燕志》,劉昺《涼 書》,裴景仁《秦記》,崔鴻《十六國春秋》,蕭方武敏之《三十 國春秋》,李太師延壽父子悉取為《南史》八十卷,《北史》 百卷。今沈約以下八史雖存,李氏之書獨行,是為《南 北史》。唐自高祖至於武宗有實錄,後唐修為書,劉煦 所上者是已而猥雜無統。國朝慶曆中,復詔刊修,歷 十七年而成。《歐陽文忠公主紀》、表、志,《宋景文公主傳》, 今行於世。梁、唐、晉、漢、周,謂之五代。國初,監修國史薛 居正提舉上之,其後歐陽芟為《新書》,故《唐》《五代史》各 有新舊之目,凡十七代,本末如此。稚兒數以為問,故 詳記之。

朱子大全集

《答趙幾道》

昔時讀史者不過記其事實,摭其詞采,以供文字之 用而已。近世學者頗知其陋,則變其法,務以考其形 勢之利害,事情之得失,而尤喜稱史遷之書,講說推 尋,幾以為賢於夫子,寧舍《論》《孟》之屬而讀其書。然嘗 聞其說之一二,不過只是戰國以下見識,其正當處, 不過知尊孔氏,而亦徒見其表、悅其外之文而已。其 曰「折衷於夫子」者,實未知其折衷也。後之為史者,又 不及此。以故讀史之士,多是意思粗淺,於義理之精 微多不能識,而墮於世俗尋常之見,以為雖古聖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