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9 (1700-1725).djvu/77

此页尚未校对

在乎法,有這般苟且處。審如是,則古之聖賢徒法』」云 爾。他也是見熙寧間詳於制度,故有激而言。要之,只 那有激,便不平正。 《五代舊史》、溫公《通鑑》用之。歐公 蓋以此作文,因有失實處。如宦者張居翰,當時但言 「緩取,一日則一日固,二日則二日固。」歐公直將作大 忠說得太好了。 致堂《管見》方是議論。《唐鑑》議論弱, 又有不相應處。前面說一項事,末又說別處去。 子 由《古史舜紀》所論三事,其一許由者是已,然當全載 史遷本語,以核卞隨、務光之流,不當但斥一許由而 已也。然太史公又言「箕山之上有許由冢」,則亦明其 實有是人,亦當世之高士,但無堯讓之事耳。此其曲 折之意,蘇子亦有所未及也。其一,瞽象殺舜,蓋不知 其有無,今但當知舜之負罪引慝,號泣怨慕,象憂亦 憂,象喜亦喜,與夫小杖則受,大杖則走,父母欲使之, 未嘗不在側,欲求殺之,則不可得而已爾,不必深辯 《瞽》《象》殺舜之有無也。其一,舜、禹避丹朱、商均而天下 歸之,則蘇子慮其避之足以致天下之逆;至益避啟 而天下歸啟,則蘇子又譏其避之為不度而無恥。於 是凡《孟子》、史遷之所傳者,皆以為誕妄而不之信,今 固未暇質其有無。然蘇子之所以為說者,類皆以世 俗不誠之心度聖賢,則不可以不之辨也。聖賢之心, 淡然無欲,豈有取天下之意哉?顧辭讓之發,則有根 於所性而不能已者,苟非所據,則雖巵酒豆肉猶知 避之,況乎秉權據重而天下有歸己之勢,則亦安能 無所惕然於中,而不遠引以避之哉?避之而彼不吾 釋,則不獲已而受之,何病於逆?「避之而幸其見舍,則 固得吾本心之所欲,而又何恥焉?惟不避而強取之, 乃為逆,偃然當之,而彼不吾歸,乃可恥耳。」如蘇子之 言,則是凡事之為辭讓者,皆陰欲取之,而陽為遜避, 是以其言反於事實。至於如此,則不自知其非也。舜、 禹之事,世固不以為疑,今不復論。至益之事,則亦有 不能無惑於其說者。殊不知若太甲賢而伊尹告歸, 成王冠而周公還政,宣王有志而共和罷,此類多矣。 當行而行,當止而止,而又何恥焉?蘇子蓋賢共和而 又何疑於益哉?若曰「受人之寄」則當遂有之,而不可 歸,歸之則為不度而無恥,則是王莽、曹操、司馬懿父 子之心,而楊堅夫婦所謂騎虎之勢也。乃欲以是而 語聖賢之事,其亦誤矣。 古史言馬遷淺陋而不學, 疏略而輕信,此二句最中馬遷之失,呂伯恭極惡之。 《古史序》云:「古之帝王其必為善,如火之必熱,水之必 寒;其不為不善,如騶虞之不殺,竊脂之不穀。」此語最 好。某嘗問伯恭:「此豈馬遷所能及?然子由此語雖好, 又自有病處,如云『帝王之道,以無為為宗』」之類。他只 說得箇頭勢大,下面工夫又皆空疏。亦猶馬遷《禮書》 云:「大哉禮樂之道,洋洋乎!鼓舞萬物,役使群動!」說得 頭勢甚大,然下面亦空疏,卻引荀子《詩說》以足之。又 如《諸侯年表》盛言「形勢之利,有國者不可無末」,卻云: 「形勢雖強,要以仁義為本。」他上文本意主張形勢,而 其末卻如此說者,蓋他也知仁義是箇好底物事,不 得不說,且說教好看。如《禮書》所云,亦此意也。伯恭極 喜渠此等說,以為遷知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 冕,為得聖人為邦之法,非漢儒所及。此亦眾所共知, 何必馬遷!然遷嘗從董仲舒游,《史記》中有「余聞之董 生」云:「此等語言,亦有所自來也。遷之學也,說仁義也, 說詐力」也用權謀,也用功利,然其本意卻只在於權 謀功利。孔子說伯夷求仁得仁,又何怨他一傳中首 尾皆是怨辭,盡說壞了伯夷。子由,古史皆刪去之,盡 用孔子之語作傳,豈可以子由為非,馬遷為是?聖賢 以《六經》垂訓,炳若丹青,無非仁義道德之說。今求義 理,不於《六經》,而反取疏略淺陋之子長,斯亦惑之甚 矣。 溫公《通鑑》以魏為主,故書「蜀丞相亮寇何地」,從 《魏志》也,其理都錯。某所作《綱目》以蜀為主,後劉聰、石 勒諸人皆晉之故臣,故東晉以君臨之。至宋、後魏諸 國,則兩朝平書之,不主一邊年號,只書甲子。 問:「正 統之說,自三代以下,如漢唐,亦未純乎正統,乃變中 之正者如秦;西晉隋則統而不正者;如蜀東晉,則正 而不統者。」曰:「何必恁地論!只天下為一,諸侯朝覲,訟 獄皆歸,便是得正統。其有正不正,又可隨他做,如何 恁地論。有始不得正統,而後方得者,是正統之始;有 始得正統,而後不得者,是正統之餘。如秦初猶未得 正統,及始皇并天下,方始得正統;晉初亦未得正統, 自太康以後,方始」得正統。隋初亦未得正統,自滅陳 後,方得正統。如本朝至太宗并了太原,方是得正統。 又有無統時,如三國南北五代,皆天下分裂,不能相 君臣,皆不得正統。某嘗作《通鑑綱目》,有「無統」之說,此 書今未及修,後之君子必有取焉。溫公只要編年號 相續,此等處,須把一箇書帝、書崩,而餘書主、書殂。既 不「是他臣子,又不是他史官,只如旁人立看一般,何 故作此尊奉之態!此等處,只合書甲子,而附註年號 於其下,如魏黃初幾年,蜀章帝幾年,吳青龍幾年之 類,方為是。」又問:「『南軒謂漢後當以蜀漢年號繼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