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9 (1700-1725).djvu/7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說如何?」曰:「如此亦得。他亦以蜀漢是正統之餘,如東

晉亦是正統之餘也。」又問:「東周如何?」曰:「畢竟周是天 子。」又問:「唐後來多藩鎮,割據則如何?」曰:「唐之天下甚 闊,所不服者,只河北數鎮之地而已。」 問:「宋、齊、梁、陳 正統如何書?」曰:「自古亦有無統時。如周亡之後,秦未 帝之前,自是無所統屬底道理,南北亦只是並書。」又 問:「東晉如何書?」曰:「宋齊如何比得東晉?」又問:「三國如 何書?」曰:「以蜀為正。蜀亡之後無多年,便是西晉,中國 亦權以魏為正。」又問:「後唐亦可以繼唐否?」曰:「如何繼 得?」 問:《綱目》主意。曰:「主在正統。」問:「何以主在正統?」曰: 「三國當以蜀漢為正。而溫公乃云:『某年某月諸葛亮 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訓?緣此遂欲起意成書。推 此意,修正處極多。若成書,當亦不下《通鑑》許多文字, 但恐精力不』」逮,未必能成耳。若度不能成,則急須焚 之。 《綱目》於無正統處並書之,不相主客。《通鑑》於無 統處須立一箇為主。某又參取史法之善者,如權臣 擅命,多書以某人為某王某公,范曄卻書「曹操自立 為魏公」,《綱目》亦用此例。 揚雄、荀彧二事,按溫公舊 例,凡莽臣皆書死,如太師王舜之類,獨於揚雄匿其 所受莽朝官稱而以卒書,似涉曲筆,不免卻按本例 書之曰「莽大夫揚雄死」,以為足以警夫畏死失節之 流,而初亦未改溫公《直筆》之正例也。荀彧卻是漢侍 中光祿大夫,而參丞相軍事,其死乃是自殺,故但據 實書之,曰某官某人自殺,而系於曹操擊孫權而至 濡須之下,非故以彧為漢臣也。然悉書「其官,亦見其 實漢天子近臣,而附賊不忠之罪,非與其為漢臣也。 此等處當時極費區處,不審竟得免於後世之公論 否?胡氏論彧為操謀臣,而劫遷九錫二事,皆為董昭 先發,故欲少緩九錫之議,以俟他日徐自發之。其不 遂而自殺,乃劉穆之之類,而宋齊丘於南唐事亦相 似。」此論竊謂得彧之情矣。 因說:「《通鑑提綱例》:凡逆 臣之死皆書曰『死』,至於狄仁傑則甚疑之。李氏之復 雖出於仁傑,然畢竟是死於周之大臣,不奈何也,教 相隨入死例,書云:『某年月日,狄仁傑死也』。 伯恭《大 事記》辯司馬遷、班固異同處最好。渠一日記一年。渠 大抵謙退,不敢任作書之意,故《通鑑》《左傳》已載者皆 不載,其載者」皆《左傳》《通鑑》所無者耳。有太纖巧處,如 指出公孫弘、張湯姦狡處,皆說得羞愧人。伯恭少時 被人說他不曉事,故其論事,多指出人之情偽,云:「我 亦知得有此意思不好。」

東萊呂氏曰:「史官者,萬世是非之權衡也。禹不能褒 鯀、管、蔡,不能貶周公,趙盾不能改董狐之書,崔氏不 能奪《南史》之簡公,是公非,舉天下莫之能移焉。自古 有國家者,皆設史官,典司言動,凡出入起居,發號施 令,必九思三省奠而後發,兢兢慄慄,恐播於汗簡,貽 萬世之譏,是豈以王者之利勢而下制於一臣哉?亦」 以公議所在,不得不畏耳。漢紹堯運,置太史令以紀 信書,而司馬氏仍父子纂其職,軼材博識,為史臣首。 遷。述黃帝以來至於麟止,勒成一家,世號實錄。武帝 乃惡其直筆,刊落其書。嗚呼,亦惑矣。公議之在天下, 抑則揚,塞則決,窮則通,縱能削一史官之書,安能盡 柅天下之筆乎?

問:馬遷既漢武時人,必能詳紀武帝故實。及觀《武紀》 止言封禪禱祀、神仙方士等事,他全不及。至《八書》中 固有錄及武帝者,然《封禪書》不過又述《武紀》所言《平 準書》,又何獨詳述武帝生財法?至律書言兵,又言文 帝而不及武帝。遷謂夫子《春秋》於定哀也辭微,亦須 略舉弘綱,而或詳載或不載,既自不同。若《武紀》尤可 「疑者。」潛室陳氏曰:「《史記》不專為《漢史》,乃歷代之史。故 其紀漢事略於《漢書》,而紀武帝事獨詳。若《封禪》《平準》 二書,雖謂之南史家風可也。」 問:「《漢史》上自天文、地 理,下至溝洫、刑法,皆為立志;而選士之法,最為近古, 何乃不為立志?」曰:「《漢書》缺典,處兵無志,選舉無志,為 太史公未作,得此書,故孟堅因陋就簡」, 問:「太史公 作《史記》,上自唐虞,而八書之作,止言漢事;班孟堅作 《漢史》,合紀漢一代事,而乃作《古今人表》,何耶?」曰:「八書 未必皆言漢事,獨《平準書》專言武帝。其贊說古今《漢 志》雖為一代作,然皆自古初述起,獨《古今人表》專說 古而不說今,自悖其名。先輩嘗譏之,中間科等分別 人物,又煞有可議。此卻班」史之贊。畫蛇添足矣。

顧充歷朝捷錄

東周七國後秦論

周自西轍轉東,而王跡掃地陵夷至於「威烈之際,泯 泯棼《棼幺》。」不振,徒建空名於公侯之上,以為九鼎 之法而已。三晉強梁,弁髦其君,瓜分其國,固王法所 不貰者。周天子不能討,已失大司馬九伐之法矣,而 又命為諸侯以寵秩之,是何異於開門而揖盜乎?故 紫陽作《綱目》,托始於此,以見壞法亂紀,自王朝始也。 其後安王立,而田和即求為諸侯噫相,彼盍旦尚猶 患之,謂求所不當求也,況諸侯而可求乎?蓋尤而效 之周亦無辭於田氏耳。烈王之時,六國互峙,百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