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1 (1700-1725).djvu/28

此页尚未校对

曰:「道而可道,則非常道;名而可名,則非常名。」又問元 之義。曰:「元只是深遠而至於黑窣窣地處,那便是眾 妙所在。」又問「寵辱若驚,貴大患在身。」曰:「『從前理會此 章,不得 常有欲以觀其徼。」「徼』之義,是那邊徼,如邊 界相似,說那應接處。『谷神』,谷只是虛而能受。神,謂無 所不應也。」又云:「『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有一物之不受, 則虛而屈矣;有一物之不應,是動而不能出矣。」「『元牝』, 或云:『元是眾妙之門,牝是萬物之祖』。不是牝,只是木 孔承筍,能受的物事。如今門擐謂之牡,鐶則謂之牝, 鎖管便是牝,鎖鬚便是牡,雌雄謂之牝牡。可見元者 謂是至妙底牝,不是那一樣底牝。」問「谷神不死。」曰:「谷 之虛也,聲達焉則響應之,乃神化之自然也。是謂元 牝。元,妙也。牝是有所受而能生物者也。至妙之理,有 生生之意焉,程子所以取老氏之說也。」又曰:「『元牝』,蓋 言萬物之感而應之不窮,又言『受而不先』,如言聖人 執左契而不責於人。契有左右,左所以銜右,言左契, 受之義也。」 問:「『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無 是車之坐處否?」曰:「恐不然。若以坐處為無,則上文自 是就輻轂而言,與下文『戶牖埏埴』」是一例語。某嘗思 之,無是轂中空處,惟其中空,故能受軸而轉運不窮, 猶傘柄上木,管子眾骨所會者,不知名。何緣管子中 空,又有受傘柄而開闔?下上車之轂亦猶是也。《莊子》 所謂「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亦此意也。 載營魄 抱一,能無離乎?一便是魄,抱便是載,蓋以火養水也, 魄是水,以火載之,「營」字恐是「熒」字,光也,古字或通用, 不可知。蘇潁濱解云:「『神載魄而行』。言魄是個沉滯之 物,須以神去載他,令他升舉。」其說云:「聖人則以魄隨 神而動,眾人則神役於魄。」他全不曉得老子大意。他 解「神載魄而行」,便是個剛強升舉底意思。老子之意 正不如此,只是要柔伏退步耳。觀他這一章,盡說柔 底意思,云:「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無嬰 兒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老子一書意思都是如此。 他只要退步,不與你爭。如一個人叫哮跳躑,我這裏 只是不做聲,只管退步,少間叫哮跳躑者自然而屈, 而我之柔伏,自應有餘。老子心最毒,其所以不與人 爭者,乃所以深爭之也。其設心措意,都「是如此。閒時 他只是如此柔伏,遇著那剛強底人,他便是如此待 你。如云:『惟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又云:『以無 為取天下』,便是他柔之發用功效處。」又曰:「『魄是一,魂 是二。一是水,二是火,二抱一,火守水,魂載魄,動守靜 也。專氣致柔,只看他這個甚麼樣工夫。專非守之謂 也,只是專一無間斷。致柔』,是到那柔之極處,纔有一 毫發露,便是剛,這氣便粗了。『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 畏四鄰儼若容』。老子說話大抵如此,只欲得退步占 立,不要與事物接。如治人事天,莫若嗇,迫之而後動, 不得已而後起,皆是這樣意思。故為其學者多流於 術數,如申韓之徒皆是也。其後兵家亦祖其說,如《陰 符經》之類是也。」 問「柔能勝剛,弱能勝強」之說。曰:「他 便揀便宜底先占了。若這下,則剛柔、寬猛各有用時。」

問:「他云:『禮,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孔子又卻問禮於」

「他不知何故?」曰:「他曉得禮之曲折。只是他說這是個 無緊要底物事,不將為事。某初間疑有兩個老聃,橫 渠亦意其如此,今看來不是如此。他曾為柱下史。故 禮,自是理會得,所以與孔子說得如此好。只是他又 說這個物事,不用得亦可,一似聖人用禮時反若多 事,所以如此說。」 問:「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曰:「老 子說話,都是這般意思。緣他看得天下事變熟了,都 於反處做起。且如人剛強,咆哮跳躑之不已,其勢必 有時而屈,故他只務為弱。人纔弱時,卻蓄得那精剛 完全;及其發也,自然不可當。故張文潛說:『老子『惟靜 故能知變』,然其勢必至於忍心無情,視天下之人皆 如土偶爾,其心都冷冰冰地了,便是殺』」人也不卹,故 其流多入於變詐刑名。太史公將他與申韓同傳,非 是強安排其源流,實是如此。 一便生二,二便生四, 老子卻說二生三,便是不理會得。 「多藏必厚亡」,老 子也是說得好。 儉德極好,凡事儉則鮮失。《老子》言: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謂早服;早服是謂重積 德」,被他說得曲盡。「早服」者,言能嗇則不遠而復,便在 此也。嗇只是吝嗇之意,是要收斂,不要放出。「重積德」 者,言先已有所積,復養以嗇,是又加積之也。如修養 者,此身不有所損失,而又加以嗇養,是謂早服而重 積。若待其已損而後養,則養之方足以補其所損,不 得謂之重積矣。所以貴早服。早服者,早覺未損而嗇 之也。 敬夫言《老子》云:「不善人,善人之資;善人,不善 人之師。」與孔子「見賢思齊,見不賢內省」之意不同,為 老子不合有「資之」之意不善也。

或問:「如何是天得一以清?」樂庵李氏曰:「夫物不一而 各有其一。如日月之照臨,星辰之輝粲,風雷之鼓舞, 雨露之滲漉,各有其一而不相亂。天惟得此不一之 一,是以清淨無為而化。推此言之,地得一以寧,神得 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