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1 (1700-1725).djvu/29

此页尚未校对

天下正,亦只是這個道理。且如人君治天下,亦何容」 心哉?「公卿大夫各依其等列,士農工商各就其職分。 如此則尊卑貴賤不相混淆,好惡取舍不相貿亂,天 下自然而治。」

葉夢得石林巖下放言

《論氣》

老氏論氣,欲專氣致柔如嬰兒;孟子論氣,「以至大至 剛,直養而無害,充塞乎天地之間。」二者正相反,從老 氏則廢孟子,從《孟子》則廢老氏。以吾觀之,二說正不 相反。人氣散之則與物敵而剛,專之則反於己而柔, 剛則不可以勝剛,勝剛者必以柔,則專氣者乃所以 為直也。直養而無害於外,則不惟持其志,毋暴其氣, 當如曾子之「守約。」約之至積而反於微,則直養者乃 所以為柔也。蓋知道之至者本無二。

鄭俠西塘集

《論老子》

西塘鄭俠曰:「俠聞之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易》 曰:『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 而不知喪,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然則進退存亡得喪之理,其不一致乎?何其知退知 亡、知足知止之難,而聖人丁寧讚歎之深乎?」曰:「是皆 一也。進退有道,則進不易而退不難;存亡有道,則存 不喜而亡不憂,進退存亡,一歸於道,時止則止,時行 則行,孰不一致哉?」又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 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又 曰:「惟道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肖也者,以 所養者小故也。俗之所養無非小,是以大者為不肖, 是皆未足與語夫道。」又曰:「道大而物小,人之營營而 卒乎小者,累於物也。元者,善之長而至於大之謂也。 至而不知其為大,則同於道,而與世俗不相似,故天 下謂我道大,似不肖。蓋眾方察察,髮較而錐競,我獨 悶悶,以天下為不足為者,宜乎其不相似,故能成其 大。大而有之,其去世俗不能以寸矣,故卒之不肖。下 士聞之笑,而後庶幾夫道,不笑則不足以為道也。」又 曰:「水善利萬物又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然 則汨之隨變,則臭腐濁穢不可以濯足,亦其自取,不 幾於惡乎?思復性者以是為鑒,知夫清且明者自我 性,而濁且亂者亦自我之有以來之也。去其汨且惑 者,而清明在躬,然後揚波淈泥與之偕而莫吾能化 也。以其莫吾能化,彼將寖寖以明潔,而莫之知予力 焉。」又曰:「水之性清,以其出於土也,而土汨之,是以如 是其濁也,徐而清之,可以鑒毛髮。人之識明,以其出 於物也,而物惑之,是以如是其亂也,徐而明之,可以 燭日月。夫曏也清,汨之則濁,濁而徐之復清;曏也明, 惑之則亂,亂而徐之復明也。是濁且亂者」,常自外加 我,而清且明者,在我而已。經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人莫之令而自均。」夫雨露之在天地,細故也。而猶平 均如是,況於人之靈識乎?又曰:「三代而上,無有孔、孟、 老、莊、釋氏之教。遇帝而帝,遇王而王而衰。周以降,乃 有三氏之教。其實憂世之溺,而致所以濟之者云耳。」 又嘗自作《大慶居士序》曰:「居士本儒學。以孔氏為宗。 得老氏之說以明。」

程大昌文集

《潛藩盛德錄》

儒者之於求道,自有《六經》,宜若無藉於老莊矣。然老、 莊之書,言微趣深,助發道祕,尤為精要。苟能博取,當 大有補。特不可如晉人談虛,直謂棄捐禮樂刑政,而 天下可以自治焉耳。天下嘗有無薪而能自起火焰 者邪?又曰:「今道士修老子教者,舍道本不言,而及方 藥祈禳等事」,其譌失本意,又益太遠。惟唐人白居易 詩語能明其確,曰:「何況元元皇帝《道德》五千言,不言 藥,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元元皇帝即老子也。道 家以老子為教祖,而八十一章自清淨寡欲之外,別 無一語他及,如何鑿空妄去有藥有仙及祈禳勝厭 等事邪?恭蒙聖諭,以某言為是,且明誦白詩上語全 文,益深嘉居易之談老子,能得要妙也。

葉適習學記言

《老子》

言老子所自出,莫著於孔子《家語》《世家》《曾子問》《老子 列傳》。蓋《二戴記》孔子從老聃助祭於巷黨云云,使佚 子死,下殤有墓,禮家儒者所傳也。司馬遷記孔子見 老聃,歎其猶龍遁。周藏史至關,關令尹喜強之著書, 乃著上下篇,言道德之意,非禮家儒者所傳也。以莊 周言考之,謂關尹、老聃,古之博大真人,亦言孔子贊 「其為龍」,則是為黃、老學者借孔子以重其師之辭也。 一說塗引巷援,非有明據。然遷謂世之學老子則絀 儒學,儒學亦絀。老子稱指必類乃好惡之實情,烏得 舉其所絀,而亦謂孔子聞之哉?且使聃果遁周藏史, 嘗教孔子以故記,雖心所不然,而欲自明其說,則今 所著者,豈無緒言一二辨析於其間,而故為「岩居川 游,素隱特出」之語,何耶?然則教孔子者,必非著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