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1 (1700-1725).djvu/78

此页尚未校对

「雖名出繼,實廢之也。」彪由此不交人事,而專精學 習,故得博覽群籍,終其綴集之務。初拜騎都尉。泰始 中,為祕書郎,轉丞,注《莊子》,行於世。

《文苑傳》:「李充字弘度,注釋《莊論》上下二篇。」

《神仙傳》:「封衡字君達,隴西人也。幼學道,通老莊學,勤 訪真訣。初服黃連五十年,後入鳥鼠山採藥。又服朮 百餘年,還鄉里,如二十許人大言。凡圖籍傳記無不 習誦。」

《宋書隱逸傳》:「戴顒字仲若,譙郡銍人也。父逵,兄勃並 隱遯有高名,出居吳下。吳下士人共為築室,聚石引 水,植林開澗,少時繁密,有若自然。乃述莊周大旨,著 《逍遙論》。」

《天竺迦毗黎國傳》:「慧琳者,秦縣人,姓劉氏。少出家,住 冶城寺。有才章,兼內外之學,為廬陵王義真所知。嘗 著《均善論》行於世。舊僧謂其貶黜釋氏,欲加擯斥。太 祖見論賞之。元嘉中,遂參權要。朝廷大事,皆與議焉。 賓客輻輳,門車常有數十兩,四方贈賂相係,勢傾一 時。注《莊子·逍遙篇》,文論傳於世。」

《南齊書文學傳》:「祖沖之字文遠,著《易》《老》莊義釋、《論語》 《孝經》,注九章,造《掇述》數十篇。」

《高逸傳》:「吳苞字天蓋,學《三禮》及老《莊》。宋泰始中過江, 聚徒教學,冠黃葛巾,竹麈尾,蔬食二十餘年。隆昌元 年,詔曰:『處士濮陽吳苞棲志穹谷,秉操貞固,沉情味 古,白首彌厲』。徵太學博士,不就。」

《高逸傳》:「徐白珍字文楚,好釋氏老莊,兼明道術。」 《梁書何敬容傳》:「太宗頻於元圃自講老莊二書。學士 吳孜時寄詹事府,每日入廳,敬容謂孜曰:『昔晉代喪 亂,頗由祖尚元虛。今東宮復襲此,殆非人事。其將為 戒乎』?」

《孝行傳》:「江紑字含潔,性靜,好《老》《莊》元言。」

《儒林傳》:「賀瑒字德璉,天監七年領五經博士,著《老莊 講疏》。」

《文學傳》:「劉昭字宣卿,幼清敏,七歲通老莊義。」

《處士傳》:劉歊年十一,讀《莊子逍遙篇》,曰:「此可解耳。」客 因問之,隨問而答,皆有情理,家人每異之。

庾詵子曼倩字世華早有令譽著老莊義疏。

《陳書周弘正傳》:「弘正年十歲,通《老子》《周易》。所著《莊子 疏》八卷,行於世。」

《儒林傳》:「張譏篤好元言,受學於汝南周弘正,每有新 意,為先輩推服。簡文在東宮,每有講集,必遣使召譏。 陳高宗世兼東宮學士,譏性恬靜,不求榮利,常慕閒 逸。所居宅營山池,植花果,講《周易》《老》《莊》而教授焉。撰 《莊子內篇義》十二卷、《外篇義》二十卷、《雜篇義》十卷。後 主嘗敕人就其家寫入祕閣。」

《文學傳》:「陸瑜嘗受《莊》《老》於汝南周弘正,學成質論」於 滔法師,並通大旨。

《魏書崔浩傳》:「浩性不喜老莊之書,每讀不過數行,輒 棄之,曰:此矯誣之說,不近人情。」

《程駿傳》:駿少孤貧,居喪以孝稱。師事劉昺,性機敏好 學,晝夜無倦。昺謂門人曰:「舉一隅而以三隅反者,此 子亞之也。」駿謂昺曰:今世名教之儒,咸謂老莊其言 虛誕,不切實要,勿可以經世。駿意以為不然。夫老子 著抱一之言,莊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謂至順矣。 人若乖一則煩偽生,爽性則沖真喪。昺曰:「卿年尚稚, 言若老成,美哉!」由是聲譽益播。遷著作郎。顯祖屢引 駿與論《易》《老》之義。順謂群臣曰:「朕與此人言,意甚開 暢。」

《北齊書杜弼傳》:弼奉使詣闕,魏帝見之於九龍殿,曰: 「『朕始讀《莊子》,便值秦名,定是體道得真,元同齊物。聞 卿精學,聊有所問,經中佛性、法性,為一為異』?弼對曰: 『佛性、法性,止是一理』。詔又問曰:『佛性既非法性,何得 為一』?對曰:『性無不在,故不說二』。詔又問曰:『說者皆言 法性寬,佛性狹,非二如何』?弼又對曰:『在寬成寬,在狹 成狹。若論性體,非寬非狹』。」詔問曰:「既言成寬成狹,何 得非寬非狹?若定是狹,亦不能成寬。」對曰:「以非寬狹, 故能成寬狹。寬狹所成雖異,能成恆一。」上悅稱善,乃 引入經書庫,賜地持經一部,帛一百匹。平陽公淹為 并州刺史。高祖又命弼帶并州驃騎府長史。弼性好 名理,探味元宗,自在軍旅,帶經從役,注《老子道德經》 二卷,表上之。詔答云:「歷覽新注,所得已多,嘉尚之來, 良非一緒。已敕殺青編,藏之延閣。」又上一本於高祖, 一本於世宗。弼儒雅寬恕,尤曉吏職,所在清潔,為吏 民所懷。耽好元理,老而愈篤。注《莊子惠施篇》,行於世。 《隋書張煚傳》:「父羡,少好學,多所通涉,撰《老子》《莊子》義, 名曰《道言》,五十二篇。」

《儒林傳》:「何妥撰《莊子義疏》四卷。」

文學傳諸葛穎。周武平齊,杜門不出者十餘年習。《周 易》圖緯、倉《雅》《莊子》頗得其要煬帝即位,遷著作郎 潘徽性聰敏少受《禮》於鄭灼,受《毛詩》於施公受《書》於 張沖講《莊》《老》於張譏並通大義。

《唐書柳公權傳》:「公權博貫經術,於《詩》《書》《左氏春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