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2 (1700-1725).djvu/102

此页尚未校对

則及孽嬖亂亡者。序次為《列女傳》凡八篇,以《戒天子傳》七篇,《頌義》一篇。曾鞏序曰:「《隋書》及《崇文總目》皆十五篇,曹大家注。以《頌義》考之,蓋大家所注,離其七篇為十四,與《頌義》凡十五篇,而益以陳嬰母及東漢以來凡十六事」,非向書本然也。蘇頌以《頌義》篇次,復定其書為八篇,《隋書》以《頌義》為劉歆作。今驗《頌義》之文,蓋向自敘。又《藝文志》有《頌圖》,明非歆作也。王回序曰:「有《母儀》《賢明》《仁智》《真慎》《節義》《辯通》《孽嬖》等篇,而各頌其義,圖其狀,總為卒篇。傳如太史公記,頌如《詩》之四言,而圖為屏風。」注:劉向《七略》曰:「臣向與黃門侍郎歆所校《列女傳》,種類相從為七篇,以著禍福榮辱之效,是非得失之分,畫之於屏風四堵。」

以《頌》考之,每篇皆十五傳,則凡無頌者,宜皆非向所奏書,不特自陳嬰母為斷也。自周郊婦至東漢梁嫕等,以時次之,別為一篇。《隋志》又曰:「向作《列仙》《列士》《列女》之傳。」 《列仙列士傳》不著錄。

《揚子》:

按考證所載揚雄二條今歸揚子部

道家

《伊尹》五十一篇。

《說苑臣術》篇、《呂氏春秋》皆引伊尹對湯問。注:《周書王會》有「伊尹朝獻商書。」

愚謂:孟子稱伊尹曰:「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 ,非予覺之而誰也?伊尹所謂道,豈老氏所謂道乎?志於兵權謀,省伊尹、太公而入道家,蓋戰國權謀之士著書而託之伊尹也。《湯誓序》曰:「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 孔安國謂「出其不意」 ,豈知伊尹者哉!傳伊尹之言者,《孟子》一人而已。

《太公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李靖曰:「謀所謂陰,謀不可以言窮,言不可以兵窮,兵不可以財窮,此三門也。」《齊世家》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注:《戰國策》:「蘇秦得《太公陰符》之謀。」《隋志》有《太公陰謀》。

《文選注》引《七略》,太公金版玉匱,雖近世之文,然多善者。注:又引《太公金匱》。太史公序《齊世家》曰:「謬權於幽。」正義謂《六韜》《三略》《陰符七術》之屬。

愚謂:老氏曰:「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此陰謀之言也。范蠡用之以取吳,張良本之以滅項,而言兵者尚焉。此太史公入道家。然陰謀之術,申、商、韓非之所本也。文王之德之純,太公見而知之。《丹書》「敬義」 之訓,武王得於師尚父陰謀傾商之說,陋矣。

《辛甲》二十九篇。

劉向《別錄》曰:「辛甲,故殷之臣,事紂,蓋七十五諫而不聽,去。至周,召公與語,賢之,告文王。文王親自迎之,以為公卿,封長子。」 《左氏傳》:「辛甲為太史,命百官官箴王闕。」

《鬻子》二十二篇。

太史公序《楚世家》曰:「重黎業之,吳回接之;殷之季世,粥子牒之。」劉向《別錄》云:「鬻子名熊,封於楚。劉勰曰:『鬻熊知道,而文王咨謀。諸子肇始,莫先於斯』。」唐逄行珪注一卷十四篇。注:序云:「卷軸不全,而其門可見。」

賈誼《新書》引《文王》武王成王問粥子,《列子天瑞》篇引粥熊曰:「運轉無已,天地密移,疇覺之哉?」《力命》篇引粥熊語文王曰:「自長非所增,自短非所損。」注:陸佃曰:《列子》所稱,即《南華》「藏舟鳧鶴」之義也。今其書無之,則熊之嘉言要旨,亡者多矣。

又小說有《鬻子說》十篇,後世所加。

《管子》八十六篇。

按考證所載管子一條今歸管子部

《老子》。

按考證所載老子二條今歸老子部

《文子》九篇。與孔子並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託

今本十二篇,《道原》至《上禮》李暹注,豈暹析之歟?其傳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號曰計然,范蠡師事之。」本受業於老子,《文子》錄其遺言為十二篇,名研,文子其字也。《志注》謂似依託。晁氏曰:三代之書,經秦火之後,幸而存者,錯亂參差,如《爾雅》「周公作而有張仲孝友是也。」柳宗元以為駁書,曹子建表引《文子》李善注以為計然。今其書一以《老子》為宗,略無與范蠡謀議之事。《貨殖傳》注:「計然其書,則有萬物錄著,五方所出,皆述之事。」見《皇覽》及《晉中經簿》。《唐志》農家《范子計然》十五卷。注云:「范蠡問,計然答。」則與《文子》了不同。《北史》蕭大圜曰:「陶朱成術於辛文

蜎子十三篇。」

《史記》:「環淵,楚人,學黃老道德之術,著上下篇。」注:《廣韻》:「古有楚賢者環淵。」

索隱《正義》皆無注釋。今按:《文選》枚乘七發「便蜎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