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2 (1700-1725).djvu/121

此页尚未校对

變,上榷利之略,雖非正法鉅儒宿學不能自解,博物通達之士也。嗚呼!世之小人,何嘗無才。以《熙寧日錄》言之,王安石之辯,雖曰儒者,其實桑大夫之流也。霍光號知時務,與民更始,而鹽鐵之議,乃俾先朝首事之臣與諸儒論議,反復不厭,或是或非,一切付之公論,而或行或否,未嘗容心焉。以不學無術之人,而暗合乎《孟莊子》「父臣父政」 之義。曾謂元祐諸賢而慮不及此乎。

《潛夫論》十卷。

晁氏曰:後漢王符節信撰。在安和之世,耿介不同於俗,遂不得進,隱居著書三十六篇,以譏當時失得,不欲彰顯其名,故號曰《潛夫》。范曄取其《貴忠》《浮偽》《真實》《愛日》《述赦》等五篇,以為足以觀見當時風政。頗潤益其文。後韓愈亦贊其《述赦》旨意甚明云。

《申鑒》五卷。

陳氏曰:漢黃門侍郎潁川荀悅仲豫撰。獻帝頗好文學,政在曹氏,恭己而已。悅志在獻替,而謀無所用,乃作此書五篇奏之。其曰:「教化之廢,推中人而墮於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納於君子之塗。」 此古今名言也。

《中論》二卷。

晁氏曰:後漢徐幹偉長撰。幹,鄴下七子之一也。曾子固嘗序其書,略曰:「始見《館閣中論》二十篇,以謂盡於此。及觀《貞觀政要》,太宗稱嘗見幹《中論》,復三年喪篇,而今書闕此篇。」 因考之《魏志》,見文帝稱幹著《中論》二十餘篇,於是知館閣本非全書也。幹篤行體道,不耽世榮,魏太祖特旌命之,辭疾不就。後以為上艾長,又以疾不行。蓋漢承秦滅學之後,百氏雜家與聖人之道並傳,學者罕能自得於治心養性之方,去就語默之際,況於魏之濁世哉!幹獨能考論六藝,其所得於內,又能信而充之,逡巡濁世,有去就顯晦之大節,可不謂賢乎!今此本亦止二十篇,中分為上、下兩卷。按《崇文總目》七卷,不知何人合之。李獻民云:「別本有《復三年》《制役》二篇。乃知子固時尚未亡,特未見之爾。」

陳氏曰:《唐志》六卷,今本二十篇,有序而無名氏,蓋同時人所作。

《孔叢子》七卷。

晁氏曰:楚孔鮒撰。鮒字子魚,孔子八世孫也。仕陳勝為博士,以言不見用,託目疾而退,論集其先仲尼、子思、子上、子高、子順之言及己之行事,名之曰《孔叢子》,凡二十一篇。叢之為言聚也。《邯鄲書目》云:「一名《盤盂》,取事雜也。」 至漢孔臧又以其所著賦與書,謂之《孔叢》,附於卷末。十一篇,嘉祐中宋咸為之注。按《漢志》無《孔叢子》,而儒家有《孔臧》十篇,雜家有《孔甲盤盂書》二十六篇。本註謂《孔甲》黃帝史,或曰夏帝,疑皆非。今此書一名《盤盂》,《獨治篇》又云「鮒或稱《孔甲》《連叢》,又出《孔臧》。意者,《孔叢子》即《漢志》孔甲《盤盂書》而亡六篇,《連叢》即《漢志》《孔臧書》而其子孫或續之也。」

陳氏曰:孔氏子孫雜記其先世系言行之書也。《小爾雅》一篇,亦出於此。《中興書目》稱漢孔鮒撰,一名《盤盂》。按《孔光傳》,孔子八世孫鮒,魏相順之子,為陳涉博士,死陳下,則固不得為漢人。而其書記鮒之沒,第七卷號《連叢子》者,又記太常臧而下數世,迄於延光三年季彥之卒,則又安得以為鮒撰?按《儒林傳》所載為博士者又曰孔甲,顏注曰:「將名鮒而字甲也。」 今考此書稱子魚名鮒,陳人或謂之子鮒,或稱孔甲。然則顏監未嘗見此書耶?《藝文志》有《孔甲盤盂》二十六篇,本注謂黃帝史,或曰「夏帝孔甲。」 似皆非也。其書蓋田蚡所學者,其與孔鮒初不相涉也。《中興書目》乃曰一名盤盂,不知何據。豈以漢所謂孔甲,即陳《王博士》之孔甲耶?

高氏《子略》曰:「《漢藝文志》無《孔叢子》,而《孔甲盤盂》二十六篇,出於雜家,而又益以《連叢》。其《獨治篇》稱孔鮒一名甲,世因曰《孔叢子》《盤盂》者,其事雜也。」 《漢書注》又以《孔甲》為黃帝之史,或夏帝時人,篇第又不同,若非今《孔叢子》也。《記問篇》載子思與孔子問答如此,則孔子時子思其已長矣。然《孔子家語後序》及《孔子世家》,皆言子思年止六十二,孟子以子思在魯穆公時固常師之,是為的然矣。按孔子沒於哀公十六年,後十六年哀公卒,又悼公立三十七年,元公立二十一年,穆公既立,距孔子之沒七十年矣。當是時,子思猶未生,則問答之事,安得有之耶?此又出於後時綴集之言,何其無所據若此?《朱子語錄》:「漢卿問『孔子順許多話卻好』。」 曰:「出於《孔叢子》。不知是否?只《孔叢子》說話,多類東漢人,其文氣軟弱,全不似西漢文字。兼西漢初若有此等話,何故略不見於賈誼董仲舒所述?恰限到東漢,方突出來,皆不可曉。」

《家訓》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