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2 (1700-1725).djvu/126

此页尚未校对

安復裒其言行,繫以歲月,及《遺文》三十篇,附於末。

《師友雜志》一卷,《雜說》一卷

陳氏曰呂本中撰

《胡子知言》一卷。

陳氏曰:五峰胡宏仁仲撰。文定公安國之季子,張南軒從之游。《朱子語錄》因論湖湘學者崇高胡子知言,曰:「知言固有好處,然亦大有差失。如論性,卻曰:『不可以善惡辯,不可以是非分』。既無善惡,又無是非,則是告子湍水之說爾。如曰:『好惡性也。君子好惡以道,小人好惡以己』,則是以好惡說性,而道在性外矣。不知此理卻從何而出?」 問:「所謂『探視聽言動無息之際,可以會情』,此猶告子『生之謂性』之意否?」 曰:「此語亦有病。下文謂『道義明著,孰知其為此心?物欲引誘,孰知其為人欲』,便以道義對物欲,卻是性中本無道義。逐旋於此處攙入兩端,則是性亦不可以善言矣。如曰:『性也者,天地鬼神之奧也』,善不足以名」 之,況惡乎?孟子說「性善」 云者,歎美之辭,不與惡對,其所謂天地鬼神之奧言語,亦大概誇逞。某嘗謂聖賢言語自是平易,如孟子尚自有些險處,孔子則直是平實 。東萊云:「知言勝似《正蒙》。」 先生曰:「蓋後出者巧也。」

《忘筌書》一卷。

陳氏曰:浦城潘植子醇撰。多言《易》,亦涉異端,凡五十一篇。此書載《明道集》為九十二篇,附見者又十有三,而《館閣書目》又稱七十七篇,皆未詳。

《請儒鳴道集》七十二卷。

陳氏曰:不知何人所集。涑水、濂溪、明道、伊川、橫渠、元城、上蔡、無垢以及江民表、劉子翬、潘子醇凡十一家,其去取不可曉。

《兼山遺學》六卷。

陳氏曰:河南郭雍錄其父忠孝之遺書。前二卷為《易蓍卦》,次為《九圖》,又次說《春秋》,又次為《性說》三篇。末卷問答,雜說忠孝、父子世系出處本末。次詳見《易類》。

《玉泉講學》一卷。

陳氏曰:沙隨程迥可久所記。喻樗子才語。

《周簡惠聖傳錄》一卷。

陳氏曰:參政荊溪周葵惇義撰。自堯、舜至孔、孟聖傳正統,為《絕句詩》二十章,而各著其說,自為一家,然無高論。

《南軒語錄》十二卷。

陳氏曰:蔣邁所記張栻欽夫語。

《晞顏錄》一卷。

陳氏曰:張栻取《經傳》中凡言及顏子者,錄為一編。

《晦庵語錄》四十六卷。

陳氏曰:「著作佐郎陵陽李道傳貫之、裒晦翁、門人廖德明、子晦」 而下三十二家,刻之九江。

《晦庵續錄》四十六卷。

陳氏曰:李太史之弟樞密性傳成之。又得黃幹直卿而下四十一家,及前《錄》所無者,併刻之。

《呂氏讀書記》七卷。

陳氏曰:呂祖謙撰。乾道癸巳、淳熙乙未,家居日閱之書,隨意手筆,或數字,或全篇。蓋偶有所感發,或以備遺忘者。

《閫範》十卷。

陳氏曰:呂祖謙撰。集《經》《史》《子》《傳》發明人倫之道見於父子兄弟之間者為一編。時教授嚴州張南軒守郡,實為之序。

《先聖大訓》六卷。

陳氏曰:龍圖閣學士慈溪楊簡敬仲撰。取《禮記》《家語》《左傳》《國語》而下諸書,凡稱孔子之言,皆類為此編。然聖人旨意未易識也。「喪欲速貧,死欲速朽」 ,自門弟子已不能知其有為而言,況於百氏所記,其間淺陋依托,可勝道哉!多聞闕疑,庶乎其弗畔也。

《己易》一卷。

陳氏曰楊簡撰

《慈湖遺書》三卷。

陳氏曰:楊簡撰。前二卷《雜說》,末一卷遺文。慈湖之學專主乎「心之精神是謂聖」 一語,其誨人惟欲發明本心而有所覺。然稱學者之覺,亦頗輕於印可。蓋其用功偏於上達,受人之欺而不疑切。嘗謂誠明一理,焉有誠而不明者乎?當淳熙中,象山陸九淵之學盛行於江西,朱侍講不然之。朱公於前輩不肯張無垢,於同流,不肯陸象山,為其本原未純故也。象山之後一傳而慈湖遂如此。甚矣!道之不明,賢者之過也!

《明倫集》十卷。

陳氏曰:高安塗近止撰。取《經》《傳》言行之要,以孝為本,推而廣之,為十篇。塗有子登科,得初品官致仕。

《心經法語》一卷。

陳氏曰:參知政事建安真德秀希元撰。集《聖賢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