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2 (1700-1725).djvu/15

此页尚未校对

智者識焉。桓譚之絕倫,稱曰聖人,其事與孔子相似。 又述元經,平子處其將興之期,果如其言。若元道不 應天合神,平子無以知其行數,若平子瞽言期應,不 宜效驗,如合符契也。作而應天,非聖如何?昔《詩》稱「母 氏聖善」,《多方》曰:「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洪範》 曰:「睿作聖。」孟軻謂柳下惠作聖人。由是言之,人之受 性,聰明純淑,無所繫輆,順天道,履仁誼,因可謂之聖 人,何常之有乎?世不達聖賢之數,謂聖人如鬼神而 非人類,豈不遠哉。凡人賤近而貴遠,聞績所云,其笑 必矣。冀值識者有以察焉。

《宋司馬光太元經集註十卷》

按光自序漢五業主事宋衷始為元作解詁吳鬱林太守陸績作釋晉尚書郎范望作解贊唐門下侍郎平章事王涯註經及首測宋興都官郎中直昭文館

宋維翰通為之注,秦州天水尉陳漸作《演元》,司封員 外郎吳祕作《音義》。慶曆中,光始得《太元》而讀之,自是 求訪此數書皆得之。又作《說元》,疲精勞神,三十餘年, 訖不能造其藩籬。以其用心之久,棄之似可惜,乃依 《法言》為之集註。誠不知量,庶幾來者或有取焉。其直 云「宋」者,仲子也;云「小宋」者,昭文郎中也。元豐五年六 月丁丑序。

《司馬光揚子法言集註 卷》

按光自序韓文公稱荀子以為在軻雄之間又曰孟子醇乎醇者也荀與揚大醇而小疵三子皆大賢祖六藝而師孔子孟子好詩書荀子好禮揚子好易古

今之人,共所宗仰。如光之愚,固不敢議其等差。然揚 子之生,最後監於二子,而折衷於聖人,潛心以求道 之極致,至於白首,然後著書,故其所得為多,後之立 言者,莫能加也。雖未能無小疵,然其所潛心深矣。恐 文公之所云,亦未可以為定論也。孟子之文,直而顯, 荀子之文,富而麗;揚子之文,簡而奧。其簡而奧也,故 「難知。」學者多以為諸子而忽之。晉祠部郎中李軌始 為之註,唐柳州刺史柳宗元頗補其缺。景祐四年,詔 國子監校揚子《法言》,嘉祐二年七月,始校畢上之。又 詔直祕閣呂夏卿校定,治平元年上之。又詔內外制 看詳,二年上之,然後命國子監鏤板行世。故著作郎 宋咸、司封員外郎吳祕皆嘗註《法言》。光少好此書,研 精竭慮,歷年已多。今老矣,計智識所及,無以復進,竊 不自揆,輒采諸家所長,附以己意,名曰《集註》。凡觀《書》 者,當先正其文,辨其音,然後可以求其義。相國宋公 庠家有李祠部注本及《音義》,最為精詳。《音義》多引《天 復》本,未知《天復》何謂也?諸公校《法言》者,皆據以為正。 宋著作吳司封亦據李本,而其文多異同音義,皆非 之,以為俗本。今獨以國子監所行者為李本。宋著作 吳司封本,各以其姓別之,或參以《漢書》,從其通者以 為定本。先審其音,乃解其義。然此特愚心所安,未必 皆是,冀來者擇焉。

《張榜法言纂 卷》

按榜自序法言纂者纂法言也法言非宋儒之所謂僭擬論語而孔氏之門之懿莽乎哉雖然綱目之据春秋也皇極篇之起於原終於終托於範以配易也

庸詎非僭也,其身寔僭而又甚焉,而斤斤乎務以繩 人,僭也者其謂之何?昌黎氏曰:「大醇小疵,吾援以為 案;曰《提要》《鉤元》」,吾奉以為例。纂《法言》。

揚子部彙考四

《漢書藝文志》

《儒家》

揚雄《所序》三十八篇。《太元》十九:《法言》十三,《樂》四,《箴》 二。

《隋書經籍志》

《儒家》

揚子《法言》十五卷,《解》一卷。揚雄撰,李軌注。梁有揚 子《法言》六卷,侯芭注,亡。

揚子《法言》十二卷。宋衷撰。

揚子《太元經》九卷。宋衷注。梁有揚子《太元經》九卷, 揚雄自作章句,亡。

揚子《太元經》十卷。陸績宋衷注。

揚子《太元經》十卷。蔡文邵注。梁有《揚子太元經》十 四卷,虞翻注;《揚子太元經》十三卷,陸凱注;《揚子太元 經》七卷,王肅注,亡。梁又有《揚子太元經》十四卷,晉徵 士楊泉撰,亡。

《唐書藝文志》

《儒家》

揚子《法言》六卷。揚雄。

宋衷《注法言》十卷。

李軌注「《法言》三卷。」

陸績注揚子《太元經》十二卷。

虞翻注《太元經》十四卷。

范望注《太元經》十二卷。

楊泉《太元經》十四卷。《劉緝注》。

王涯注《太元經》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