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2 (1700-1725).djvu/18

此页尚未校对

之上,元測一篇,附贊之下,為九篇,列為四卷。首、測二序,載之第一卷之首,蓋猶王弼《離合古易》之類也。卷首有陸績《述元》一篇。水心葉氏曰:「《太元》雖名幽深,然既枝葉扶疏,獨說十餘萬言,侯芭又受其辭,則是雄所以作之意,固嘗曉然號於人,使皆可識,不為甚難明也。」 至宋衷、陸績、范望,乃皆創立注釋,若昔未嘗聞知者。如《首名》以節氣起止,《贊義》以五行勝剋,最為此書要會,不知自雄及芭親相傳授,已如此耶?或舊語零落,而衷績等方以意自為參測也。以位當卦,以卦當日,出於漢人。若夫節候晷刻,推其五行所寄,而吉凶禍福,生之至元而益詳,蓋農工小人所教以避就趨舍者。雄為孔氏之學,其書將經緯大道,奈何俛首效之?且未有求其小而能得其大者也。惜乎其未講矣。

范氏注《太元經解》十卷。

晁氏曰:吳范望叔明注。其序云:「子雲著,元桓譚以為絕倫,張衡以擬《五經》。自侯芭受業之後,希有傳者。建安中,宋衷、陸績解釋之,文字繁猥,今以陸為本,錄宋所長,訓理其義,為十卷耳。」 以首分居《本經》之上,以測散處贊辭之下。其前又有陸績《序》,以子雲為聖人云。

《說元》一卷。

晁氏曰:唐王涯廣津撰。涯始以貞元丙子,終於元和己丑,二十六年間,註《太元》為六卷。今不之見,獨此書行於世。凡五篇:《明宗》一,《立例》二,《揲法》三,《占法》四,《辯首》五。

巽岩李氏曰:自晉范望而後,為元學者無聞,而涯獨能名家,諸儒共宗之。涯別有《經注》六卷行於世,此特其大略耳。《揲法》所稱「并艻之後便都數之,不中分」 ,蓋誤也。若爾,則終不成七八之數,當云又中分其餘而三數之,但不復掛一。然本多如此,今姑仍其舊,使觀者自擇焉。

宋惟幹「《太元解》十卷。」

晁氏曰:皇朝宋惟幹註。惟幹嘗得《太元》古本于昭應,咸平中知滑臺,取宋衷、陸績、范望三家訓解別為之註,仍作《太元宗旨》兩篇附于後。其學蓋師濟東田告,司馬溫公所謂「小宋」者也。

徐庸註《太元經解》十卷。

晁氏曰:皇朝徐庸註。庸,慶曆間人也。以范望解指義不的,因王涯、林氏諸解重為之註,取王涯《說元》附于後,自為元頤,通名之為《太元性總》,其《自序》云爾。又多改其文字,如以「杚」為「仡」,以「佹」為「姽」,以「壯凡」為「札」,乃以「孿」為「孿」,以「稚」為「推」之類。其所謂林氏者,瑀也。賈文元嘗闢瑀之姦妄于朝。

章氏《太元經註》十四卷,疏三十卷

晁氏曰:皇朝章察撰。嘉祐中,成都帥蔣棠獻其書于朝,詔書褒寵,賜號「沖退處士。」《實錄》:「察字隱之,雙流人,通經術,善屬文,性恬淡,屏居林泉,以養生治氣為事。」

巽巖李氏曰:「其說以范望為宗,望所否者,輒改正之。大抵元之吉凶專在晝夜,而子雲之辭或奇奧難曉,諸家往往迷誤,指凶為吉,違背《經》義。察獨以晝夜訂其辭,於吉凶無所差,比諸家誠最優焉。」 察,成都人,字隱之,博通五經,尤長於《易》,與太元王素、趙抃守蜀,皆賓禮之,賜沖退,素所請也。察將死,其鄉人夢察以小童自隨,投謁告別曰:「此間囂塵,非修行地,吾歸閬苑矣。」 察蓋明術數得道者云。

陳漸《演元》十卷。

晁氏曰:皇朝陳漸撰。漸,堯佐之族子也。國史有傳,凡十四篇。漸謂「史以揚雄非聖人而作經,猶吳楚僭王。」按子雲《法言解嘲》止云《太元》,然則經非其自稱弟子,侯芭之徒尊之耳。

《太元淵旨》一卷。

晁氏曰:右皇朝張揆撰。

《太元經疏》十八卷。

晁氏曰:皇朝郭元亨撰。元亨,謂雄之作《元傳》之侯芭後,獨有張衡、桓譚、張華見而稱嘆,吳郡鄒伯岐求本不能得,宋衷為訓,陸績為解,范叔明、王涯亦注之,皆未明白。元亨在蜀,自淳化末迄于祥符八年,僅三十年撰成。今《疏》又云「太元潤色於君平」,未知何所據而言然。

巽巖李氏曰:其《疏》專主范望,雖講論極詳,然於望本注無所增益也。元亨自謂得歸于蜀,而不著其師之名氏。蜀人蓋多元學,疑嚴、揚所傳,固自不絕,但潛伏退避,非遇其人,則鮮有顯者耳。元亨之本末亦未詳。

《太元發隱》三篇。

《巽巖李氏》曰:章察撰。察有《太元講疏》四十九卷,其說甚備,發隱之辭,蓋在講疏以前,其大略可見矣。下篇所稱「王莽、旦、筮遇于之一五七」乃宋衷、陸績舊註,本寓言也。而察謂宋、陸皆居漢世,去揚雄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