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2 (1700-1725).djvu/27

此頁尚未校對

文中子部彙考二

《隋王通中說二卷》

按宋阮逸序周公聖人之治者也後王不能舉則仲尼述之而周公之道明仲尼聖人之備者也後儒不能達則孟軻尊之而仲尼之道明文中子聖人之修

者也。孟軻之徒歟非諸子之流矣。蓋萬章、公孫丑不 能極師之奧,盡錄其言,故孟氏《章句》,略而多闕。房、杜 諸公不能臻師之美,大宣其教,故王氏《續經》,抑而不 振。《中說》者,子之門人,對問之書也,薛收、姚義,集而名 之。唐太宗正觀初,精修治具,文經武略,高出近古,若 房、杜、李、魏、二溫、王、陳輩,迭為將相,實永三百年之業, 「斯門人之功過半矣。」正觀二年,御史大夫杜淹始序 《中說》及《文中子世家》,未及進用,為長孫無忌所抑,而 淹尋卒。故王氏經書散在諸孤之家,代莫得聞焉。二 十三年,太宗沒,子之門人盡矣,惟福疇兄弟傳授《中 說》,於仲父凝,始為十篇。今世所傳本,文多殘缺,誤以 杜淹所撰《世家》為《中說》之序。又福疇於仲父凝得《閔 子明傳》,凝因言關氏卜筮之驗,且記房魏與太宗論 道之美,亦非《中說後序》也。蓋同藏緗帙,卷目相亂,遂 誤為序焉。逸家藏古編,尢為精備,亦列十篇,實無二 序,以章詳測。《文中子世家》乃杜淹授於尚書,陳叔達 編之《隋書》而亡矣。關子明事,具於《裴晞先賢傳》,今亦 無存。故王氏諸孤,痛其將墜也,因附於《中說》卷間,且 曰:同志淪殂,帝閽悠邈,文中子之教,鬱而不行。吁可 悲矣!此有以知杜淹見抑,而續經不傳;諸王自悲,而 遺事必錄。後人責房、魏不能揚師之道,亦有由焉。夫 道之深者,固當年不能窮;功之遠者,必異代而後顯。 方當聖時,人文復古,則周孔至治大備,得以隆之。昔 荀卿、揚雄二書,尚有韓愈、柳宗元刪定,李軌、楊倞註 釋,況文中子非荀、揚比也,因為引註,以翼斯文。夫前 聖為後聖之備,古文乃今文之修,未有離聖而異驅, 捐古而近習,而能格於治者也。皇宋御天下,尊儒尚 文,道大淳矣;修王削霸,政無雜矣。抑又跨唐之盛,而 使文中子之徒遇焉。彼韓愈氏力排異端,儒之功者 也,故稱孟子能拒楊、墨,而功不在禹下。孟軻氏,儒之 道者也,故稱顏回謂與禹、稷同道。愈不稱文中子,其 先功而後道歟?猶文中子不稱孟軻,道存而功在其 中矣。唐末,司空圖嗟功廢道衰,乃明文中子聖矣。五 季經亂,逮乎削平,則柳仲塗宗之於前,孫漢公廣之 於後,皆云聖人也,然未及盛行其教。噫知天之高,必 辨其所以高也。子之道,其天乎?天道則簡而功密矣。 門人對問,如日星麗焉,雖環周萬變,不出乎天中。今 推策揆影,庶髣髴其端乎?大哉!中之為義,在《易》為二 五,在《春秋》為權衡,在《書》為皇極,在《禮》為《中庸》。謂乎無 形,非中也;謂乎有象,非中也。上不蕩乎虛無,下不局 於器用;惟「變所適,惟義所在。」此中之大略也。《中說》者, 如是而已。李靖問聖人之道,子曰:「無所由,亦不至於 彼。」又問彼之說,曰:「彼道之方也,必也無至乎!」魏徵問 「聖人憂疑,子曰:『天下皆憂疑,吾獨不憂疑乎』?」退謂董 常曰:「樂天知命吾何憂?窮理盡性吾何疑?」舉是深趣, 可以類知焉。或有執文昧理,以模範《論語》為病,此皮 膚之見。非心解也。

《王通元經十卷》

按唐薛收序曰元經始晉惠帝終陳亡凡三百年蓋聞夫子曰春秋一國之書也以天下有國而王室不尊乎故約諸侯以尊王政以明天命之未改元經天

「下之書也。以無定國而帝位不明乎?故徵天命以正 帝位,以明神器之有歸。」又曰:「《春秋》抗王而尊魯,其以 周之所存乎?《元經》抗帝以尊中國,其以天命之所歸 乎?然帝衰於太熙,故《元經》首此振起之也。中國盛乎 皇始,故《元經》挈名以正其實也。」嗚呼!天下無賞罰三 百載聖人在下,則追書褒貶,以代其賞罰,斯周公典 禮,使後王常存而行焉;仲尼筆削,使後儒常職而述 焉。收受《經》於夫子,何足以究其潭奧,輒為《傳解》,發明 師訓之一二云。唐河東薛收撰。

文中子部彙考三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

《儒家》

《文中子》十卷。

晁氏曰:右隋王通之門人共集其師之語為是書。通行事於史無考,獨《隋、唐通錄》稱其「有穢行,為史臣所削。」 今觀中說,其跡往往僭聖人,模擬竄竊,有深可怪笑者。獨貞觀時諸將相若房、杜、李、魏、二溫、王、陳皆其門人,予嘗以此為疑。及見李德林、關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