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2 (1700-1725).djvu/29

此页尚未校对

「判久矣,便亂道。 王通當時有些言語,後來被人傅 會,若《續經》之類,皆非其作。 文中子《續經》甚謬,恐無 此。如《續書》始於漢,自漢以來,制誥又何足記?續《詩》之 備六代,如晉宋、後魏、北齊、後周、隋之詩,又何足采?」 問:「文中子云:『圓者動,方者靜』。」曰:「此正倒說了。『靜體圓, 動體方』。 文中子言:『古之學者聚道』,不知道如」何聚 得。

《朱子語錄》

《論文中子》

「《文中子》。他當時要為伊周事業,見道不行,急急地要 做孔子。他要學伊周,其志甚不卑,但不能勝其好高 自大欲速之心,反有所累。二帝三王卻不去學,卻要 學兩漢,此是他亂道處。」 問文中子好處與不好處。 曰:「見得道理透後,從高視下,一目瞭然。今要去揣摩 不得。 《文中子》其間有見處,也即是老氏,又其間被 人夾」雜,今也難分別。但不合有許多事全似孔子。孔 子有荷蕢等人,他也有許多人,便是粧點出來。其間 論文史及時事世變,煞好。 《文中子》中說被人亂了, 說治亂處與其他好處極多,但向上事只是老釋問 過。《法言》云:曰:「《大過》之 《文中子》,論時事及文史處,儘 有可觀。於文取陸機,史取陳壽。曾將陸機文來」看,也 是平正。 房杜於河汾之學,後來多有議論。且如中 說,只是王氏子孫自記,亦不應當時開國文武大臣 盡其學者,何故盡無一語言及其師,兼記其家世事? 攷之傳記,無一合者。 文中子看其書,忒裝點,所以 使人難信。如說諸名卿大臣,多是隋末所未見有者, 兼是他言論大綱雜伯,凡事都要硬「做,如說禮樂治 體之類,都不消得從正心、誠意做出。又如說『安我所 以安天下,存我所以厚蒼生』,卻是為自張本做雜。」伯 鎡基問:「《續書》天子之義,制詔、志、策有四,大臣之義,命、 訓、對、贊、議、誡、諫有七,如何?」曰:「這般所在極膚淺。中間 說話,大綱如此。但看世俗所稱道,便喚做好,都不識。 如云晁董公孫之對」,據道理看,只有董仲舒為得。如 公孫弘是不好,晁錯是說個甚麼?又如自敘許多說 話,盡是夸張。考其年數,與唐煞遠。如何唐初諸名卿 皆與說話?果與諸名卿相處?一個人恁地自標致,史 傳中如何都不見說? 文中子議論,多是中間暗了 一段無分明,其間弟子問答姓名,多是唐輔相,恐亦 不然。蓋諸人更無一語及其師,人,以為王通與長孫 無忌不足,故諸人懼無忌而不敢言,亦無此理。如鄭 公豈畏人者哉?七制之主,亦不知其何故以《七制》名 之,此必因其《續書》中曾採七君事跡以為書,而名之 曰《七制》。如二典體例,今無可考,大率多是依倣而作, 如以董常為顏子,則是以孔子自居,謂諸公可謂輔 相之類,皆是撰成。要安排七制之君,為他之堯舜,考 其事跡,亦多不合。劉禹錫作《歙池江州觀察王公墓 碑》,乃仲淹四代祖,碑中載祖諱多不同,及阮逸所注 并載關朗等事,亦多不實。王通大業中死,自不同時, 如推說十七代祖,亦不應遼遠如此。唐李翱已自論 中說「可比太公家教」,則其書「之出亦已久矣。伊川謂 文中子有些格言,被後人添入壞了,看來必是阮逸 諸公增益張大復,借顯顯者以為重耳。」 問文中子 之學。曰:「他有個意思,以為堯舜三代也只與後世一 般,也只是偶然做得著。」問:「他續詩續書,意是如此?」因 舉答賈瓊數處說曰:「『近日陳同父便是這般說話,他 便忌程先生說『帝王以道治天下』,後世只是以智力 把持天下』,正緣這話說得他病處。」問:「《元經尢》可疑。只 緣獻公奔北,便以為天命已歸之,遂帝魏。」曰:「今之注, 本是阮逸注,龔鼎臣別有一本注,後面敘他祖,都與 《文中子》所說不同。他說先已仕魏,不是,後來方奔去。」 又問:「他說『權義舉而皇極立』,如何?」曰:「『說權義』不是。義 是活物,權是稱錘,義是稱星,義所以用權。今似他說, 卻是以權為嫂溺援之之義,以義為『授受不親之禮』。」 問:「義便有隨時底意思。」曰:「固是。」問:「他只緣以《元經》帝 魏生此說。」曰:「便是他大本領處不曾理會。縱有一二 言語可取,但偶然耳。其《續經》,猶小兒豎瓦屋然。世儒 既無高明廣大之見,因遂尊崇其書。」 問:「文中子說 『動靜見天地之心』,說得似不然。」曰:「他意思以方圓為 形,動靜為理,然亦無意思。而今自家若見個道理了, 見他這說話都似不曾說一般。 『天下皆憂,吾獨得 不憂;天下皆疑,吾獨得不疑』。又曰:『樂天知命吾何憂? 窮理盡性吾何疑』?蓋有當憂疑者,有不當憂疑者,然 皆心也。文中子以為有心」跡之判,故伊川非之。又曰: 「惟其無一己之憂疑,故能憂疑以天下;惟其憂以天 下,疑以天下,故無一己之憂疑。」 王通也有好處,只 是也無本原工夫,卻要將秦漢以下文飾做個三代。 他便自要比孔子,不知如何比得他?那斤兩輕重自 定,你如何文飾得?如《續詩》《續書》,《元經》之作,盡要學做 孔子,重做一個,三代如何做得?如《續書》要載漢以來 詔令,他那詔令便載得發明得甚麼義理,發明得甚 麼政事。只有高帝時三詔令稍好,然已不純。如曰「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