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四百六十四卷目錄
諸子部彙考十八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十〈釋氏〉
經籍典第四百六十四卷
諸子部彙考十八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十
釋氏
《四十二章經》一卷。
晁氏曰:天竺釋迦牟尼佛所說也。釋迦者,華言能仁,以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生,十九學道,三十學成,處世演道者四十九年而終,蓋年七十九也。沒後,弟子大迦葉與阿難纂掇其平生之言成書,自漢以上,中國未傳,或云雖傳而泯絕於秦火。張騫使西域,已聞有浮屠之教。及明帝感傅毅之對,遣蔡愔、秦景使天竺求之,得此經以歸。中國之有佛書自此始,故其文不類他經。云。「佛書自愔景以來,至梁武帝《華林》之集入中國者,五千四百卷,曰經、曰論、曰律,謂之三藏」 ,傳於世盛矣。其徒又或摘出別行,為之註釋疏抄至不可選紀而通,謂之律學。厥後達磨西來,以三藏皆筌蹄,不得佛意,故直指人心,俾之見性,眾尊之為祖,學之者布於天下,雖曰不假文字,而弟子錄其善言,往往成書,由是禪學興焉。觀今世佛書,「三藏」 之外,凡講說之類,律學也;凡問答之類,禪學也。藏經猥眾,且所至有之,不錄。今取其餘者列于篇。此經雖在藏中,然其見於《經籍志》,故特取焉。
陳氏曰:後漢竺法闌譯。佛書到中國,此其首也。所謂「經來白馬寺」 者。其後千經萬論,一《大藏教》乘,要不出於此。
水心葉氏曰:「按四十二章《經》,質略淺俗。是時天竺未測漢事,採摘大意,頗用華言以復命,非浮屠氏本書也。夫西戎僻阻,無有禮義忠信之教。彼浮屠者,直以人身喜怒哀樂之間,披折解剝,別其真妄,究其始終,為聖狂賢不肖之分,蓋世外奇偉廣博之論也,與中國之學皎然殊異,豈可同哉?世之儒者不知其淺深」 ,猥欲強為攘斥,然反以中國之學佐佑異端,而曰「吾能自信不惑者,其於道鮮矣。」 《朱子語錄》曰:「釋氏書其初只有《四十二章經》,所言甚鄙俚,後來日添月益,皆是中華文士相助撰集。如晉宋間自立講師,孰為釋迦,孰為阿難,孰為迦葉,各自問難,筆之於書,轉相欺誑,大抵皆是剽竊老、列意思,變換以」 文其說。《四十二章經》之說,卻自平實。如言彈琴,弦急則絕,慢則不響。不急不慢乃是,大抵是偷老莊之意。後來達磨出來,一齊掃盡,至《楞嚴經》做得極好。
《金剛般若經》一卷。
晁氏曰:後秦僧鳩摩羅什譯,唐僧宗密、僧知恩、皇朝思元仁、賈昌朝、王安石五家注。予弟公愬日誦三過,予靳之曰:「汝亦頗知其義乎?」 對曰:「知之。其義明萬物皆空,故古人謂以空為宗也。」 予曰:「金剛者,堅固不壞之義也。萬物之空,何以謂之金剛?」 復曰:「《六如偈》其言明甚,獨奈何?」 因語之曰:「汝之過,正在以有為法同無」 為法,以真空同頑空耳。張湛曰:「身與萬物同有,其有不有,心與太虛同無,其無不無。」 庶幾知此哉。
《六祖解金剛經》一卷。
晁氏曰:唐僧惠能注。《金剛經》凡六譯,其文大概既同,特小異耳,而世多行姚秦鳩摩羅什本。
六譯《金剛經》一卷。
陳氏曰:此經前後六譯,各有異同。有弘農楊者,集為此本。太和中,中貴人楊承和集右軍書,刻之興唐寺。
《石本金剛經》一卷。
陳氏曰:南唐保大五年壽春所刻。乾道中劉岑崇高再刻於建昌軍。不分三十二分,相傳以為最善。
禪宗《金剛經解》一卷。
晁氏曰:皇朝安保衡採摭禪宗,自達磨而下發明是經者參釋之。《序》稱其有「言涉修證」 者,北宗法門也;「舉心即佛」 者,江西法門也;「無法無物,本來如是」 者,曹溪法門也。
六祖序:如來所說《金剛般若波羅密》,與法為名,其意謂何?以金剛世界之寶,其性猛利,能壞諸物;金雖至剛,羚羊角能壞。金剛喻佛性,羚羊角喻煩惱。金雖堅剛,羚羊角能碎;佛性雖堅,煩惱能亂;煩惱雖堅,般若智能破;羚羊角雖堅,賓鐵能壞。悟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