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4 (1700-1725).djvu/110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四百八十卷目錄

 集部彙考十三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一楚詞

 集部彙考十四

  馬端臨文獻通考二別集一

經籍典第四百八十卷

集部彙考十三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一

楚詞

《楚詞》十七卷。

晁氏曰:後漢校書郎王逸叔師註。楚屈原,名平,為懷王左徒,博聞強志,嫺於辭令。後同列心害其能而讒之,王怒,疏平。平自傷忠而被謗,乃作《離騷經》以諷,不見省納。及襄王立,又放之江南,復作《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大招》,自沉汨羅以死。其後,楚宋玉作《九辯》《招魂》,漢賈誼作《惜誓》,淮南小山作《招隱士》,東方朔作《七諫》,嚴忌作《哀時命》,王褒作《九懷》,劉向作《九歎》,皆擬其文,而哀平之死於忠。至漢武時,淮南王安始作《離騷傳》,向典校經書,分為十六卷。東京班固、賈逵各作《離騷章句》,餘十五卷,闕而不說。至逸自以為南陽人,與原同土,悼傷之,復作十六卷《章句》,又續為《九思》,取班固二序附之,為十七篇。按《漢書志》,屈原賦二十五篇,今起《離騷經》至《大招》凡六九章,《九歌》又十八,則《原賦》存者二十四篇耳。并《國殤》《禮魂》在《九歌》之外十一,則溢而為二十六篇。不知《國殤》《禮魂》何以繫《九歌》之末,又不可合十一為九。然則謂《大招》為原辭,可疑也。夫以《招魂》為義,恐非自作。或曰《景差》,蓋近之。其卷後有蔣之翰跋云:「晁美叔家本也。」

陳氏曰:逸之註雖未能盡善,而自「淮南王安」 以下為訓傳者,今不復存。其目僅見於《隋》《唐志》。獨逸《註》幸而尚傳,興祖從而補之,於是訓詁名物詳矣。

《楚詞釋文》一卷。

晁氏曰:未詳撰人,其篇次不與《世行》本同。

陳氏曰:古本無名氏,洪氏得之吳郡林虙德祖,其篇不與今本同。今本首《騷經》,次《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惜誓》《招隱》《七諫》《哀時命》《九懷》《九歎》《九思》。《釋文》亦首《騷經》,次《九辯》,而後《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招隱士》《招魂》《九懷》《七諫》《九歎》《哀時命》《惜誓》《大招》《九思》。洪氏按:王逸《九章》註云:「皆解於《九辯》中。」 則《釋文》篇第,蓋舊本也,後人始以作者先後次序之耳。朱侍講按天聖十年陳說之序,以為舊本篇第混并,乃考其人之先後,重定其篇第,然則今本說之所定也。余按《楚辭》劉向所集,王逸所註,而《九歎》《九思》亦列其中,蓋後人所益也歟?

《補註楚詞》十七卷,《考異》一卷。

晁氏曰:未詳撰人。凡王逸《章句》有未盡者補之。自序云:「以歐陽永叔、蘇子瞻、晁文元、宋景文家參考之。」 遂為定本。又得姚廷輝本,作《考異》,且言《辯騷》非《楚詞》本書,不當錄。

陳氏曰:洪興祖撰。興祖少時,從柳展如得東坡手校十卷,凡諸本異同,皆兩出之,後又得洪玉父而下本,十四五家參校,遂為定本,始補王逸《章句》之未備者,成書。又得姚廷輝本作《考異》,附古本《釋文》之後。其末又得歐陽永叔、孫莘老、蘇子容本於關子東、葉少協校正,以補《考異》之遺。洪於是書,用力亦勤矣。

「重編《楚辭》」十六卷。

晁氏曰:族父吏部公重編,獨《離騷經》仍故為首篇。其後以《遠遊》《九章》《九歌》《天問》《卜居》《漁父》《大招》《九辯》《招魂》《惜誓》《七諫》《哀時命》《招隱》《九懷》《九歌》為次,而去《九思》一篇。其說曰:「按八卷屈原遭憂所作,故首篇曰《離騷經》,後篇皆曰《離騷》,餘皆曰《楚辭》。今本所第篇或不次第。」 於是遷《遠遊》《九章》,次《離騷經》,在《九歌》上,以原自序,其意近《離騷經》也。而《九歌》《天問》乃原既放之後,攄憤所作者,故遷於下;《卜居》《漁父》自序之餘意也,故又次之。《大招》古奧,疑原作非;景差辭沈淵不返,故以終焉。為《楚辭》上八卷。《九辯》《招魂》皆宋玉。或曰《九辯》原作,其聲浮矣。《惜誓》弘深,或以為賈誼作,蓋近之。東方朔、《嚴忌》,皆漢帝廷臣,《淮南》《小山》之辭,不當先忌。王褒,漢宣帝時人,後淮南小山至劉向最後作,故其次序如此,皆西漢以前文也。為《楚辭》下八卷。王逸東漢人,《九思》視向以前所作相闊矣。又十七卷非舊錄,故去之。又頗刪逸《離騷經》訓釋淺陋者,而錄司馬遷原傳冠其首云。

《續楚辭》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