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4 (1700-1725).djvu/122

此页尚未校对

泰山羊士諤、隴西李鍊凡六序。《廬山禪居記辭》《李常侍啟》《遠遊賦》《七夕賦》,皆文人之選,已用是陪陳君之後。言「子昂也。」 其可謂「具體者歟。」

《濮陽吳君文集》十卷。

唐吳德光撰。武陵人也。柳子厚《序》略曰:「其為詞賦,有戒苟冒陵僭之志。其為詩歌,有交大人王公之義。其為誄志弔祭,有孝恭慈仁之誠。而多舉《六經》聖人之大旨,發言成章,有可觀者。」

《毛欽一集》二卷。

陳氏曰:唐荊州長林毛欽一撰。長林,今荊門屬縣。欽一上諸公書,自稱毛欽一,字傑,而或以傑為名。唐人以字行者多矣,自號雲夢子,開元中人。

《戎昱集》三卷。

晁氏曰:唐戎昱撰。初,李。廉察桂林月夜,聞鄰居吟詠之音清暢,遲明訪之,乃昱也。即延為幕賓,因飲席,調其侍兒。微知其意,即贈之。昱感怍賦詩,有「恩合死前酬」之句。又為衛伯玉荊南從事,歷辰、虔二州刺史。

陳氏曰:其姪孫為序。言弱冠謁杜甫於渚宮,一見禮遇。集中有《哭甫詩》,世所傳。「在家貧亦好」 之句,昱詩也。

《劉虞部集》十卷。

陳氏曰:唐虞部郎中劉商子夏撰。武元衡為序。集中有《送弟歸懷州舊業序》,言「高祖當武德經綸,勳在三府。」按武德功臣有劉文靜、劉弘基、劉政會,史皆有傳。文靜之後誅絕,弘基、政會傳後無所考,未詳何人之後也。《胡笳十八拍》行於世。按:原本作「文靖弘基」 ,誤。

《梁補闕集》二十卷。

陳氏曰:唐右補闕、翰林學士安定梁肅敬之撰。崔恭為之序,首稱其從釋氏,為天台大師元浩之弟子。今按《獨孤及集後序》,稱「門下生」 ,頗述師承之意。韓愈亦言其佐助陸相貢士,所與及第者,皆赫然有聞。然則梁固名儒善士也,而獨以為師從釋氏者,何哉?

《陸宣公奏議》十二卷。

晁氏曰:唐陸贄敬輿也。嘉興人。大曆八年進士,中博學宏詞書判拔萃科。德宗初,為翰林學士。從奉天還,為中書舍人平章事。贄在奉天日,下詔書數百,初如不經思,逮成,皆周盡人情。嘗為帝言:「今盜遍天下,宜痛自悔,以感人心。誠不吝改過,以言謝天下,使臣持筆無所忌,庶叛者革心。」 上從之,故下制書,雖武夫悍卒,無不感動流涕。議者謂「興元戡難,功雖爪牙宣力,蓋腹心有助焉。」 舊《翰苑集》外有《牓子集》五卷,《議論集》三卷,元祐中,蘇子瞻乞校正進呈,改從今名。疑是時裒諸集以成云。

陳氏曰:權德輿為之序,稱《制誥集》十三卷,《奏草》七卷,《中書奏議》七卷。今所存者,《翰苑集》十卷,《牓子集》十二卷。《序》又稱《別集》文、賦、表、狀十五卷,今不傳。東坡蘇氏乞校正《陸贄奏議》,上進劄子曰:「臣等猥以空疏,備員講讀,聖明天縱,學問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無窮,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媿,莫知所為。竊謂人臣之納忠,譬如醫者之用藥,藥雖進於醫手,方多傳于古人。若以《經》效于世間,不必皆從于己出。」 伏見唐宰相陸贄,才本王佐,學為帝師,論深切於事情,言不離於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則過,辯如賈誼而術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時,德宗以苛刻為能,而贄諫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為術,而贄勸之以推誠;德宗好用兵,而贄以消兵為先;德宗好聚斂,而贄以散財為急。至於用人聽言之法,治邊馭將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過以應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斯之流,未易悉數,可謂進苦口之藥石,鍼害身之膏肓。使德宗盡用其言,則《貞觀》可得而復。臣」 等每退自西閤,即相與告言,以陛下聖明,必喜贄議論,但使聖賢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時。昔馮唐論頗、牧之賢,則漢文為之太息;魏相條晁、董之對,則孝宣以致中興。若陛下能自得師,莫若近取諸贄。夫《六經》《三史》、諸子百家,非無可觀,皆足為治。但聖言幽遠,未學支離,譬如山海之崇深,難以一二而推擇。如《贄》之論,開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實治亂之龜鑑。臣等欲取其奏議,稍加校正,繕寫進呈。願陛下置之坐隅,如見贄面,反覆熟讀,如與贄言。心能發聖性之高明,成治功於歲月。

《朱子語錄》曰:「陸宣公奏議極好看。這人極會議論事理委曲說盡,更無滲漏,雖至小底事,被它處置得亦無不盡。如後面所論二稅之弊,極佳。人言:陸宣公口說不出,只是寫得出。今觀奏議中多云『今日早面奉聖旨云云,臣退而思之』云云,疑或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