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4 (1700-1725).djvu/3

此页尚未校对

《經》,白軸黃帶,紅籤。《史》,碧軸縹帶,綠籤。《子》,紫軸紫帶,碧籤。《集》,綠軸朱帶,白籤。《圖書》,紫軸綠帶。

天寶三載更造四庫書目集庫一萬五千七百二十二卷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會要》。天寶三載。四庫更 造書目經庫七千七百七十七卷。集賢注記作七十六卷《史庫》 一萬四千八百五十九卷,《子庫》一萬六千二百八十 七卷,《集庫》一萬五千七百二十二卷。

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命李昉等撮文章精要集為千卷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會要》,「太平興國七年九 月,帝以諸家文集,其數至繁,各擅所長,蓁蕪相間。乃 命翰林學士承旨李昉、學士扈蒙、直院徐鉉、中書舍 人宋白、知制誥賈黃中、呂蒙正、李至、司封員外郎李 穆、庫部員外郎楊徽之、監察御史李範、祕書監丞楊 礪、著作佐郎吳淑、呂文仲、胡汀、戴貽慶、國子監丞杜 鎬」、將作監丞舒雅閱前代文章,撮其精要,以類分之, 為千卷,《目錄》五十卷。

雍熙三年李昉宋白等纂文苑英華上之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文苑宋白傳》,「太平興國 八年,召入翰林為學士。雍熙中,召白與李昉集諸文 士,纂《文苑英華》一千卷。」 按《趙昌言傳》,「太平興國三 年進士,歷職方員外郎,知制誥,預修《文苑英華》,雍熙 初,加屯田郎。」 按《王旦傳》,「太平興國五年進士及第, 歷著作佐郎,預編《文苑英華》詩類,遷殿中丞。」 按《楊 徽之傳》,周「顯德中進士。太平興國初,遷侍御史,歷庫 部員外郎。會詔李昉等采輯前代文字,類為《文苑英 華》,以徽之精于風雅,分命編詩為百八十卷。」 按《呂 文仲傳》:「遷少府監丞,預修《文苑英華》,改著作佐郎。」 按《會要》:「帝以諸家文集,命撮其精要,雍熙三年十二 月壬寅書成,號曰《文苑英華》。」後李昉等相繼改外任, 續命翰林學士蘇易簡等共成之。帝覽之稱善,降詔 褒諭,以書付史館,賜器帛各有差。

按《麟臺故事》:「淳化七年九月,詔翰林學士承旨李昉, 翰林學士扈蒙,給事中直學士院徐鉉,中書舍人宋 白,知制誥賈黃中、呂蒙正、李至,司封員外郎李穆,庫 部員外郎楊徽之,監察御史李範,祕書丞楊礪,著作 佐郎吳淑、呂文仲、胡汀,著作佐郎直史館戴貽慶,國 子監丞杜鎬,將作監丞舒雅等閱前代文集,撮其精」 要,以類分之,為《文苑英華》。續命翰林學士蘇易簡、中 書舍人王祐、知制誥范杲、宋湜與宋白等共成之。雍 熙三年上之,凡一千卷。按太宗紀年太平興國八雍熙四端拱二淳化五今云淳

化七年,一誤也。且云淳化年修,雍熙年上,是以雍熙在淳化之後,二誤也。疑是太平興國七年,而《本紀》與《李昉傳》俱不載。《宋白傳》又云:「雍熙中纂」 ,餘傳未詳年號,未敢擅改。

按《玉海實錄》:雍熙三年十二月壬寅,翰林學士宋白 等上,上覽而善之。詔答曰:「近代以來,斯文浸盛,雖述 作甚多,而妍蚩不辨,遂令編緝,止取菁英,所謂擿鸞 鳳之羽毛,截犀象之牙角。書成來上,實有可觀,宜付 史館。」

淳化二年蘇易簡上東觀集十卷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崇文總目》:「《東觀集》十卷。 羅處約撰。淳化二年七月。蘇易簡上之藏史館。」

真宗景德二年四月幸龍圖閣觀書文集凡七千一百八卷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真宗實錄》。「景德二年四 月。幸龍圖閣。觀諸閣書畫。文集閣七千一百八卷。」

《別集》、總集

景德三年十月。御崇政殿。觀館閣新校集庫書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景德三年十月乙 丑。御崇政殿。觀二館祕閣新校兩庫子集書。凡萬二 千餘卷。賜校勘官器幣。又賜宴崇文院。

景德四年三月乙巳,召輔臣登太清樓,觀新寫《四部 書集》,庫五千三百六十一卷。八月,校勘《文苑英華》及 《文選》,摹印頒行。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景德四年三月乙 巳,召輔臣登太清樓,觀太宗聖製御書及新寫四部 群書。上親執目錄,令黃門舉其書示之。總太宗聖製 詩及故事墨蹟三百七十五卷,文章九十二卷,經庫 二千九百一十五卷,史庫七千三百四十五卷,子庫 八千五百七十一卷,集庫五千三百六十一卷。四部 書共二萬五千一百九十二卷。 又云:「景德四年八 月丁巳,詔三館分校《文苑英華》。以前所編次,未盡允 愜,遂令文臣擇前賢文章,重加編錄,芟繁補缺,換易 之卷數如舊。」 又云:「景德四年八月丁巳,命直館校 理校勘《文苑英華》及《文選》,摹印頒行。」

大中祥符二年正月詔已鏤板文集擇官詳看可者錄奏是年以太宗御製賜輔臣命儒臣覆校文苑英華

按《宋史真宗本紀》:二年春正月「庚午,詔讀非聖之書 及屬辭泛靡者,皆嚴譴之。鏤板文集,令轉運司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