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4 (1700-1725).djvu/32

此页尚未校对

李泌鄴侯集 卷一作丞相集

按梁肅序唐興九世天子以人文化成天下王澤洽頌聲作洋洋焉與三代同風其輔相之臣曰鄴侯李泌字長源用比興之文行易簡之道贊事盛聖辨章

「品物,疏通以盡理,閎麗而合雅,舒卷之道,必形於辭」, 其偉矣夫!予嘗論「古者聰明睿聖之君,忠肅恭懿之 臣,敘六府三事,同八風七律,莫不言之成文,歌之成 聲,然後浹於人心。人心安以樂,播為風俗,風俗厚以 順。其有不由此者,為理則粗,在音則煩。粗之弊也朴, 煩之甚也亂。用其道行其位者,歷選百千,不得十數。」 嘻!才難不其然乎?開元中,公七歲見始興張公九齡, 張駭其聰異,授以屬辭之要,許以輔相之業。洎始興 沒,不六十載,公果至宰相封侯。有文集二十卷。其美 嘉遯,則有《滄浪紫府》之詩,在王廷,則有《君臣賡載》之 歌。或依隱以翫世,或主文以譎諫,步驟六義,發揚時 風。觀其辭者,有以見上之任人,始興之知人者已。初 太上當陽,公以處士延登內殿,實敷黃老之訓。至德 初,宣皇以元良受禪,公則獻《太階頌》,昭纂堯之道;睿 文以廣平伐罪,公則握中權之柄,參復夏之功。大德 不官,既追五嶽之隱;大用不器,終踐代天之職。方將 熙庶工以成邦教,載直筆以修《唐書》。命之不融,凡百 興歎。既薨之來,載皇上負扆之暇,思索時文,徵公遺 編,藏諸御府。於是公「立言垂世之譽,獨善兼濟」之略。


藏在冊牘,載於碑表。惟斯文不可以不傳於後,嘗謂 肅曰:「吾子辭直,盍存乎篇序?」既詠歎之不足,因著其 所以然,貽諸好事者。凡詩三百,表、誌、碑、頌、讚、序、議、述 又百有二十,其五十篇缺,獨著其目云。

崔祐甫文貞公集 卷一作太傅常山集

按權德輿序昔舜禹之代股肱昌言以祗承於帝修六府敘九功曰都曰俞殷周之際有伊訓說命太保太師旅獒金縢之書以戴翼其代皆有大烈格於皇

天。自三代已還,君臣感會,何嘗不經緯斯文,裁成百 度?太傅文貞公寅亮德宗,致建中之理,左輔右弼,緝 熙光明,居中一歲,以至大病,愍策尊名為「唐宗臣。」公 薨二十九歲,天子命公嗣子植為右拾遺,植乃捧公 遺文三十篇,見咨論敘。德輿以為君子消長之道,值 乎其時,而文亦隨之,得其時則章明事業,以宣利澤, 不得其時,則放言寄意,以攄志氣。公自門閥秀士,被 服薦紳,至於登朝宰政,四十年間,作為文章,以修人 紀,以達王事。懼喜怒之不中節,故有《作威誡》。懲苟得 之害正,故有《重請鍾銘》。恐匪人之干紀,故有《與永王 璘牋書》。誚時宰之不能上廣聰明,故有《台封說》。《悼谷 風》之詩廢,故有《僚友箴》。慮法吏邊吏之失其官守,故 有《貓鼠議》。是惟無作,作則有補於時。以至於修事功, 斷國論,導志通理,昭明《易》直,施於名命為《雅誥》,刻於 金石無愧辭。康莊逸軌,卓犖濬發,九流六藝,鼓舞奔 走,陳思王所謂「儼乎若崇山,勃乎若蒸雲」,惟公信然。 公姓崔氏,諱祐甫,字貽孫,博陵安平人。先孝公之清 德,與公始中終之盛烈,勒於帝籍,藏在惇史。升公堂 奧之君子,多為之譔錄大較,以《同人》之「中正」,《大有》之 「剛健」,《中庸》之「明誠」,《洪範》之「攸好德」,「艱貞踐履」、「出入光 大」,皆充其義。如其文。嘗試言之,天下公器也。匪皇極 不乂,操柄者務光通則其弊以流,縱私回則其弊以 沒。以是至於紀綱淆亂,官職耗廢,敗壞陵夷而不可 為。務守者弊以隘,則窘若梏拲。於是才滯而不發,事 壅而不宣,其於病王猷盭大倫圮也。及公平衡宰物, 為之折衷,使文皇、明皇之風,粲然復興,崇起教化,萬 方同軌,道協氣宣,臻至理而無癘疵,為仁由己,善善 若不及,泝其心源,存乎斯文。君子曰:「觀文貞之文而 知其道,知其道然後知其理」,古之易易也。昔公能修 先孝公之志,類其文章,趙郡李公遐叔實為之序。今 植亦能修公之志,而德輿無似,懼辱命焉。凡九百二 十篇,為一家之言云爾。

陸贄宣公翰苑集 卷

按權德輿序嘗讀賈誼書觀其經制人文鋪陳帝業術亦至矣待之宣室恨得後時遇亦深矣然竟不能達四聰而盡其善排群議而試厥謀道之難行亦已

久矣東陽《絳灌》。何代無之。嘻一薰一蕕善齊。去聲不能 同其器;方鑿圓枘,良工無以措巧心。所以治世少而 亂日多,《大雅》衰而正聲寢。漢道未融,既失之於賈傅; 吾唐不幸,復擯棄於陸公。公諱贄,字敬輿,吳郡蘇人, 溧陽令偘之子。年十八,登進士第,應博學宏辭科,授 鄭縣尉,非其好也。省母歸壽春。刺史張鎰有名於時, 一獲晤言,大加賞識。暨別,鎰以泉貨數萬為贐曰:「願 以此奉太夫人一日之膳。」公悉辭之,領新茶一串而 已。是歲,以書判拔萃,調渭南主簿,御史府以監察換 之。德宗皇帝春宮時知名,召對翰林,即日為學士。由 祠部員外轉考功郎中。朱泚之亂,從幸奉天。時車駕 播遷,詔書旁午,公灑翰即成,不復起草。初若不經思 慮,及成而奏,無不曲盡事情,中於機會,倉卒填委,同 職者無不拱手歎服,不能復有所助。嘗從容奏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