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4 (1700-1725).djvu/39

此页尚未校对

魚文三,表狀四十七,總七百,并目錄合為四十一卷, 目為《昌黎先生集》,傳於代。又有注《論語》十卷,傳學者。 《順宗實錄》五卷,列於史書,不在集中。先生諱愈,字退 之,官至吏部侍郎,餘在《國史》本傳。

按趙德昌黎文錄序昌黎公聖人之徒歟其文高出與古之遺文不相上下所履之道則堯舜禹湯文武周孔孟軻揚雄所授受服行之實也固已不雜其傳

由佛及聃、莊、楊、墨之言,不得干其思、入其文也。以是 光於今,大於後,金石燋爍,斯文燦然。德行道學,文庶 幾乎。古蓬茨中,手持目覽,飢食渴飲,沛然滿飽。顧非 適諸聖賢之域,而謬志於斯,將所以盜其影響。僻處 無備,得以所遇次之為卷,私曰《文錄》,實以師氏為請 益指歸之地云。

按宋歐陽修記舊本韓文後予少家漢東漢東僻陋無學者吾家又貧無藏書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堯輔頗好學予為兒童時多遊其家見其敝筐貯故

書在壁間,發而視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脫落 顛倒無次序,因乞李氏以歸。讀之,見其言深厚而雄 博,然予猶少,未能悉究其義,徒見其浩然無涯,若可 愛。是時天下學者,楊、劉之作,號為時文,能者取科第, 擅名聲以誇榮,當時未嘗有道韓文者。予亦方舉進 士,以禮部詩賦為事。年十有七,試於州,為有司所黜, 因取所藏韓氏之文,復閱之,則喟然嘆曰:「學者當至 於是而止爾。」因怪時人之不道,而顧己亦未暇學,徒 時時獨念於予心,以謂方從進士,干祿以養親,苟得 祿矣,當盡力於斯文,以償其素志。後七年,舉進士及 第,官於洛陽,而尹師魯之徒皆在,遂相與作為古文。 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補綴之,求人家「所有舊本而校 定之。」其後天下學者亦漸趨於古,而《韓文》遂行於世, 至於今蓋三十餘年矣。學者非韓不學也,可謂盛矣。 嗚呼!道有行於遠而止於近,有忽於往而貴於今者, 非惟世俗好惡之使然,亦其理有當然者。而孔、孟惶 惶於一時,而師法於千萬世。韓氏之文沒而不見者, 二百年而後大施於今。此又非特好惡之所上下,蓋 其久而愈明,不可磨滅,雖蔽於暫而終耀於無窮者, 其道當然也。予之始得於韓也,當其沈沒棄廢之時, 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時好而取勢利,於是就而學之。 則予之所為者,豈所以急名譽而干勢利之用哉?亦 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於進不為喜、退不為懼者, 蓋其志先定,而所學者宜然也。佳本出於蜀,文字刻 畫,頗精於今世俗本,而脫繆尤多。凡三十年間,聞人 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後卷帙不足,今不復 補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書萬卷,獨《昌黎先生集》為 舊物也。嗚呼!韓氏之文、之道,萬世所共尊,天下所共 傳而有也。予於此本,特以其舊物而尤惜之。

按朱熹跋余自少喜讀韓文常病世無善本每欲精校一通以廣流布而未暇也今觀方季申此本讎正精密辨訂詳博其用力勤矣但舉正之篇所立四例

頗有自相矛盾者,又不盡著諸本同異,為未盡善。蓋 此等書,前人為之,已有成例。若大書本文于上,而用 顏監《漢書》法,悉注眾本之同異于其下,因考其是非, 以見定從今本之意,則讀者有以曉然知眾本之得 失,而益信吾書之取舍不誣矣。萬一考訂或有未盡, 取舍不無小差,亦得尚存它本別字,不遂泯沒,以待 後之君子,尤久遠之慮也。又季申所謂謝本,則紹興 甲戌、乙亥之間。予官溫陵,謝公弟如晦之子景英為 舶司屬官,嘗于其几間見之,蓋用天台印本剪裂粘 綴,依陳後山本別為次序,而卷首款以建炎奉使之 印。因讀其《送陳秀才序》一篇,則何不信之有?句內輒 用丹筆圍去「不」字,初甚駭之,再加尋繹,乃知必去此 字,然後一篇首尾始復貫通,蓋傳習之誤久矣,讀者 雖已微覺其礙,而未暇深究也。常竊識之,以驗它本, 皆不其然。此本雖精,亦復不見。豈季申讀時,便文縱 口,尚不免小有遺脫,將所見者非其真本,先傳校者 已失此字也邪?紹興壬子孟夏病中,偶記其後。

孫逖僕射集 卷

按顏真卿序古之為文者所以導達心志發揮性靈本乎詠歌終乎雅頌帝容作而君臣動色王澤竭而風化不行政之興衰實繫於此然而文勝質則繡其

鞶帨,而血流漂杵;質勝文則野於禮樂,而木訥不華。 歷代相因,莫能適中。故詩人之賦麗以則,詞人之賦 麗以淫,此其效也。漢魏已還,雅道微缺,梁陳斯降,宮 體聿興。既馳騁於末流,遂受嗤於後學。是以沈隱侯 之論謝康樂也,乃云「靈均已來,此未及睹」;盧黃門之 序陳拾遺也,而云「道喪五百歲而得陳君。」若激昂頹 波,雖無害於過正;搉其中論,不亦傷於厚誣。何則?《雅》 鄭在人,理亂由俗,桑間濮上,何為乎綿古之時;正始 皇風,奚獨乎凡今之代?蓋不然矣。其或斌斌彪炳,郁 郁相宣,膺期運以挺生,奄寰瀛而首出者,其惟僕射 孫公乎?公諱逖,河南鞏人。其先自樂安武水寓於涉 而從焉。父嘉之,以詞學登科,官至宋「州司馬。公風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