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4 (1700-1725).djvu/41

此页尚未校对

門而入者,當代不過數人,補闕其人也。補闕諱冉,字 「茂政,元晏先生之後,樂平令价之孫,潭州長史顗之 子.。十歲能文,十五而老成。右丞相曲江張公深所嘆 異,伯父祕書少監彬尤器之,自是令問休暢,舉進士 第一,歷無錫尉左金吾兵曹。今相國太原。公之推轂 河南也,辟為書記。大曆二載,遷左拾遺,轉左補闕,奉 使江表,因省家至丹陽。朝廷三署郎位,以待君之復, 不幸短命,年方五十四而歿。」嗚呼惜哉!君忠恕廉恪, 居官可紀,孝友恭讓,自內形外,言必依仁,交不苟合, 得喪喜慍,罕見於容。故睹君述作,知君所尚。以景命 不永,斯文未臻其極也。蓋存於遺札者,凡三百有五 十篇。其詩大略以古之比興,就今之聲律;涵詠《風》《騷》, 憲章顏、謝。至若麗曲感動,逸思奔發,則天機獨得,非 師資所獎。每舞雩詠歸,或「《金谷文會》,《曲水修禊》,《南浦 愴別》」,新聲秀句,輒加於常時一等,才鍾於情故也。君 母弟曾,字孝常,與君同稟學詩之訓,君有誨誘之助 焉。既而麗藻競爽,盛名相亞,一時論者方之「景陽、孟 陽。」孝常既除喪,懼遺製之墜於地也,以某與茂政前 後為諫官,故銜痛編集,以論譔見託,遂著其《始終》,以 冠於篇。

李翰補闕前集一卷

按梁肅序文之作上所以發揚道德正性命之紀次所以裁成典禮厚人倫之義又所以貽顯義類立天下之中三代之後其流派別炎漢制度以霸王道雜

之,故其文亦二。賈生、馬遷、劉向、班固,其文樸厚,出於 《王風》者也;枚叔、相如、揚雄、張衡,其文雄富,出於霸塗 者也。其後作者,「理勝則文薄,文勝則理消,理消則言 愈繁,斯辭矣;文薄則意愈巧,斯弱矣。故文本於道,失 道則摶之以氣,氣不足則飾之以辭。蓋道能兼氣,氣 能兼辭,辭不當則文斯敗矣。」唐有天下幾二百載,而 文章三變。初則廣漢陳子昂,以《風》《雅》革浮侈;次則燕 國張公說,以宏茂廣波瀾。天寶以還,則李員外、蕭功 曹、賈常侍、獨孤常州比肩而作,故其道益熾。若乃辭 源辯博,馳騖古今之際,高步天地之間,則有左補闕 李君。君名翰,趙郡贊皇人也。天資朗秀,率性聰達,博 涉經籍,其文尤工。故其作序治辭,則「明白坦蕩,衍餘 條暢,端如貫珠之可觀也;陳道義,則游泳性情,探微 豁冥,渙乎春冰之將泮也;廣勸戒,則得失相維,吉凶 相追,焯乎元龜之在前也。頌功美,則溫直顯融,協於 大中,穆如清風之中人也。」議者又謂君之才若崇山 出雲,神禹導河,觸石而彌六合,隨山而注巨壑,蓋無 物足以道其氣而閱其行者也。世所謂「文章之雄」,捨 君其誰?歟?弱冠進士登科,解褐衛縣尉。其後以書記 再參淮南節度軍謀,累遷大理司直。天子聞其才,召 拜左補闕,俄加翰林學士。君之處世,用捨關乎才,進 退牽乎時。始居筮仕,值蔽善者當路,故屈於下位。天寶 末房公琯韋少師陟薦公充史官諫司之任當國者不聽乃巳「中歲多難,時方用武, 故委於外藩。及夫入宣室而揮宸翰也,方用人文以 飾王度,則因疾罷免。嘻!昔君子賢人,運與事并得,信 其志者寡矣。其餘屬雅道喪缺,《黃鐘》毀棄,若《孟子》轗 軻,士安多病,亦何可勝論!惟斯文足以振當世,餘烈 足以遺後嗣,此之謂不朽。」君既退歸,居於河南之陽 翟,家愈貧而祿不及,志愈邁而文益壯。暇日,以嘗所 作述三十卷,目為《前集》,命予序之。君與予實有伯喈、 仲宣之義,故書於篇。

梁肅補闕集 卷

按崔恭敘皇甫士安志好閑放不榮軒冕導情適志作高士傳贊記遺韻風猷尚在而公早從釋氏義理生知結意為文志在於此言談語笑常所切劘心在

一乘。故敘釋氏最為精博,與皇甫士安之所素尚,亦 相放焉。則今天台大師元浩之門弟子也。摳衣捧席, 與余同焉。故能知其景行,收其制作,編成二十軸,以 為儒林之綱紀云。若夫明是非,探得失,乃作《西伯稱 王議》;宗道德,美功成,作《磻溪銘》《四皓贊》《釣臺碑》《圮橋 碑》;絜當世,激清風,作《先賢贊》《獨孤常州集序》《觀講論 語序》;美藝文,善章句,作《李補闕集序》《隱士李君遺文 序》;備教化,彰諷詠,作《中書侍郎贈太子太傅李公集 序》《開國公包君集序》;總名實,樹遺風,作《常州獨孤公 遺愛頌》《太常卿常山郡開國公崔公神道碑》;惡戎醜, 思康濟,作《兵箴》;敘宗系,思祖德,作《述初賦》;病流寓,悅 故居,作《過舊園賦》,明大道,宗有德,作《受命寶賦》。其餘 言志導情,記會敘別總,存諸集錄,歸根復命,一以貫 之,作《心應銘》。住一乘,明法體,作《三如來畫贊》。知法要, 識權實,作《天台山禪林寺碑》。達教源,周境智,作《荊溪 大師碑》。大教之所由,佛日之未忘,蓋盡於此矣。若以 神道設教,化源旁濟,作《泗州開元寺僧伽和尚塔銘》。 言僧事齊律儀,作《過海和尚碑銘》《幽公碑銘》。釋氏制 作,無以抗敵,大法將滅,人鮮知之,倡和之者或寡矣。 故公之文章,粹美深遠,無人能到。此事可以俟於知 音,不可與薄俗者同世論也。余之仰止,未盡其善。蓋 釋氏鼓吹歟諸佛之影嚮歟?余所不者,道其窮歟,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