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5 (1700-1725).djvu/2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四百八十一卷目錄

 集部彙考十五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三別集二唐二至宋一

經籍典第四百八十一卷

集部彙考十五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三

別集二唐二至宋一

《權丞相集》五十卷。

晁氏曰:權德輿載之也。秦州人。未冠,以文章稱諸儒間。貞元十年,知制誥,累官中書舍人。元和五年,以禮部尚書平章事。德輿三歲知辨四聲,四歲能詩賦,積思經術,無不貫綜。自始學至老,未曾一日去書。其文雅正贍縟,當時公卿功德卓異者,皆所銘記,雖動止無外飾,其醞藉風流,自然可慕。貞元、元和間,為縉紳羽儀。其《兩漢辯亡論》《世祖封不義侯議》,世多稱之。嘗自纂《制誥集》五十卷,楊憑為序。今亡逸。文集孫憲孫編次,楊嗣復為序。

陳氏曰:德輿父皋,以不汙祿山,見《卓行傳》。其子璩,為中書舍人,劾李訓,亦能世其家。性寬和而識大體,文亦純雅宏贍,三世名跡,可謂名門矣。墓碑,韓昌黎所為序文,言九年掌誥,自纂錄為五十卷,不在此集內。今未之見。

《韓昌黎集》四十卷,《集外文》一卷。

晁氏曰:韓愈字退之,南陽人。貞元八年進士。累擢知制誥,進中書舍人,遷吏部侍郎,為京兆尹。與李紳不協,紳出,愈罷為兵部,俄復舊。劉昫《舊唐書》稱愈恃才肆意,盭孔、孟之旨,若南人妄以柳宗元為羅池神,而愈碑以實之。李賀父名晉肅,不應進士,而愈為作《諱辯》,又為《毛穎傳》,譏戲不近人情。此文章之甚紕繆者。《新書》稱「愈三歲而孤,自知讀書,比長,盡通六經百家學,性明銳,不為詭隨。」 每言「文章自相如、子長後,作者不世出,故深探本原,卓然樹立,成一家言。造端置詞,要為不蹈襲前人者。」 議者謂《舊史》譏其文章甚紕繆,固不待辯,而《新史》褒其「造端置辭,不蹈襲前人」 ,亦未為知愈。蓋愈之置辭,字字悉有據依,其造端如《毛穎傳》《進學解》之類,皆有所師範云。其集屢經名人是正,其舛訛絕少,但編次殊失倫類,有暇者宜再編之。

《李漢文集序略》曰:「先生幼孤,自知讀書,為文日記數千百言。比壯,經書,通念曉析,酷排釋氏諸史百子,皆搜抉無隱,汗瀾卓踔,奫泫澄深,詭然而蛟龍翔,蔚然而虎鳳躍,鏘然而韶鈞鳴,日光玉潔,周情孔思,千態萬貌,卒澤於道德仁義,炳如也。洞視萬古,悠悠當世,遂大拯頹風,教人自為。時人始而驚,中而笑且排,先」 生益堅,終而翕然隨以定。嗚呼!先生於文摧陷廓清之功,比於武事,可謂雄偉不常者矣。

本傳贊曰:「愈以《六經》之文為諸儒倡,障隄末流,反刓以樸,划偽以真,粹然一出於正,刊落陳言,橫騖別驅,汪洋大肆,無牴牾聖人者。」 又云:「其《原道》《原性》《師說》數十篇,皆奧衍宏深,與孟軻、揚雄相為表裏,而佐佑《六經》云。至其它文,造端置辭,要不為蹈襲前人者。惟愈為之,沛然有餘。至其徒李翱、李漢、皇甫湜從而效之」 ,遂不及遠甚。

程子曰:「韓退之晚年為文,所得甚多。學本是修德,有德然後有言。退之因學文日求其所未至,遂有所得,亦近世豪傑之士。如《原道》中言語雖有病,然自《孟子》而後,能將許大見識尋求者,才見此人。」 《歐公詩話》曰:「退之筆力無施不可,而嘗以詩為文章末事,故其詩曰:『多情懷酒伴,餘事作詩人』也。然其資談笑,助諧謔」 ,敘人情狀物態,一寓於詩而曲盡其妙。此在雄文大手,固不足論,而予獨愛其工於韻也。蓋其得韻寬則波瀾橫溢,泛入傍韻,乍還乍離,出入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如《此日足可惜》之類是也。得韻窄則不復傍出,而因難見巧,愈險愈奇,如《病中贈張十八》之類是也。余嘗與聖俞論此,以謂譬如善馭良馬者,通衢廣陌,縱橫馳逐,惟意所之,至於水曲蟻封,疾徐中節,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至工也。聖俞戲曰:「前史言退之為人木彊,若寬韻可自足而輒傍出,窄韻獨用而反不出,豈非其拗彊而然與?」 坐客皆為之笑也。

陳氏曰:李漢序公文言「辱知最厚,且親收拾遺文,無所失墜者,懼後之人偽妄,輒附益其中也。」 外有註《論語》十卷,傳學者;《順宗實錄》五卷,列於史官,不在集中。今《實錄》在《外集》,然則世所謂外集者,自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