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5 (1700-1725).djvu/23

此页尚未校对

比范滂、孔融,議者不以為過。在黃州日,自號「東坡居士」 ,世因不呼其名,止目之為「東坡」 云。

陳氏曰:杭、蜀本同,但杭本無《應詔集》。

《朱子語錄》:「東坡文字明快,但傷於巧,議論有不正當處。後來到中原,見歐公諸人了,文字方放平。大抵已前文字卻平正,亦不會大段巧說。自三蘇文出,學者始日趨於巧。坡文雄健有餘,只下字亦不帖實處。東坡文只是大勢好,不可逐一字去檢點。東坡善議論,有氣節,其文字晚年不衰,蓋是夾雜些佛老,添得又」 熱鬧也。

蘇子由《欒城集》前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四卷,《第三集》 十卷,《應詔集》二十卷

晁氏曰:蘇轍子由,洵之次子也。年十九,中進士第。二十舉直言,因所問極言得失。策入,或欲黜之,仁宗不許,擢商州推官。以兄得罪,從坐,謫筠州監酒。宣仁臨朝,相溫公擢中書舍人,代子瞻為翰林學士。未幾,拜尚書左丞。紹聖初,謫置雷州。後北還。凡居雷、循七年,居許十六年,杜門理舊學,於是詩、《春秋傳》《老子》解、《古史書皆成,自謂得聖賢遺意。陳氏曰:「欒城,真定府縣也。」 蘇氏望趙郡,欒城,元魏時屬趙郡,故云。晚居潁濱,自號潁濱遺老,故集或名。

東坡蘇氏曰:「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多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歎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作《黃樓賦》,乃稍自振厲,若欲以警發憒憒者,而或者便謂僕代作此尢,可笑。是殆見吾善者機也。」

《朱子語錄》:東坡文字較明白,子由文字不甚分曉。平園周氏曰:「吾友陸務觀當今詩人之冠冕,數勸予哦蘇黃門詩,退取《欒城集》觀之,殊未識其旨趣。甲申閏月,郊居無事,天寒踞爐如餓鴟。劉子澄忽自城中寄此卷相示,快讀數過,溫雅高妙,如佳人獨立,姿態易見,然後知務觀於此道真先覺也。」

《三蘇年表》三卷。

陳氏曰:右奉議郎孫汝聽撰。汝聽當是蜀人,敘蜀甚詳。

《東坡別集》四十六卷。

陳氏曰:坡之曾孫給事嶠季真,刊家集于建安,大略與杭本同。蓋杭本當坡公無恙時,已行於世矣。麻沙書坊又有《大全集》,兼載《志林雜說》之類,亦雜以潁濱及小坡之文,且間有訛偽𠞰入者。有張某為吉州,取建安本所遺盡刊之,而不加考訂,中載《應詔》《策論》,蓋建安本無《應詔集》也。

王介甫:「《臨川集》一百三十卷」

晁氏曰: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慶曆三年進士。累除知制誥。神宗在藩邸,見其文,異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三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七年罷。明年,再入相。九年罷。卒年六十六。諡文。其婿蔡卞謂:「自先王澤竭,士習卑陋,不知道德性命之理。安石奮乎百世之下,追堯、舜、三代,通乎晝夜陰陽所不能測,而入」 於神。著《雜說》數萬言,其言與孟軻相上下。晚以所覺,考字畫奇耦橫直,深造天地陰陽造化之理,著《字說》,包括萬象,與《易》相表裏。崇寧初,十之兄京秉政,詔配文宣王廟。近時議者謂自紹聖以來,學術政事,敗壞殘酷,貽禍社稷,實出於安石云。

陳氏曰:「方嘉祐以前,名重一世,跡其文學、論議、操守,使不至大位,則光明俊偉,不可瑕疵者。老蘇曰:『使斯人而不用也,則吾言為過,而斯人有不遇之嘆』。孰知其禍之至此哉?何其知之明也!」 東坡蘇氏曰:「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出於王氏。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於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 顏回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學同天下地之美者,同於生物而不同於所生,惟荒瘠斥鹵之地,彌望皆黃茅白葦,此則王氏之同也。

《王魏公集》二十卷。

陳氏曰:尚書左丞王安禮和甫撰,近時厚之。順伯,其曾孫也。

《王校理集》六十卷。

陳氏曰:祕閣校理王安國平父撰。安國雖安石親弟,意向頗不合,尤惡呂惠卿,卒為所陷。坐鄭俠事,奪官歸田里,亦會惠卿方叛安石故也。尋復之,命下而卒。

南豐曾氏《序略》曰:「平甫自少已桀然以材高見於世,為文思若決河,語出驚人,一時爭誦之。其學問尤敏,而資之以不倦,至晚愈篤,博覽強記,於書無所不通,其明於是非得失之理為尤詳。其文閎富典重,其詩博而深矣。世皆謂平甫之詩宜為樂歌,薦之郊廟;其文宜為典冊,施諸朝廷,而不得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