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5 (1700-1725).djvu/47

此页尚未校对

陳氏曰:「禮部尚書會稽胡沂周伯撰。」

《介庵集》十卷。

陳氏曰:左司郎官趙彥端德莊撰。乾淳間名士也。嘗宰餘干。趙忠定其邑人,初冠多士,德莊在朝,往謁謝,德莊語之曰:「謹勿以一魁先置胸中。」 可謂名言。

《石湖集》一百三十六卷。

陳氏曰:參政吳郡范成大至能撰。初以起居郎使虜,附奏受書事,抗虜於其殿陛間,歸時益被上眷,以至柄用。石湖在太湖之濱,姑蘇臺之下,去城十餘里,面湖為堂,號鏡天閣。又一堂扁「石湖」 二字,阜陵宸翰也。今日就荒毀,更數年恐無復遺跡矣。一再過之,為之慨然。

誠齋序其集曰:「公訓誥具西漢之《爾雅》,賦篇有杜牧之之刻深,騷辭得楚人之幽遠,序山水則柳子厚,序任俠則太史遷,至於大篇決流,短章斂芒,縟而不釀,縮而不窘,清新嫵媚,奄有鮑、謝,奔逸雋偉,窮追太白。求其隻字之陳陳,一唱之嗚嗚,而不可得也。今四海內詩人不過三四,而公皆過之無不及者。予於詩豈」 敢以「千里」 畏人者,而於公獨斂衽焉。

《周益公集》二百卷,《年譜》一卷,《附錄》一卷

陳氏曰:丞相益文忠公廬陵周必大子充撰,一字「弘道。」 其家既刊《六一集》,故此集編次一切,視其凡目。其間有《奉詔錄》《親征錄》《龍飛錄》《思陵錄》,凡十一卷。以其多及時事,托言未刊,人莫之見。鄭子敬守吉募工人印得之。余在莆田借錄為全書,然漫其數十處。益公自號平園叟。

後村劉氏曰:「平園晚作,益自磨礪,然散語終是洗滌詞科氣習不盡,惟所撰《林艾軒誌銘》,極簡嚴,有古意。」

《渭南集》二十卷,《劎南詩槁續槁》八十七卷

陳氏曰:華文閣待制山陰陸游務觀撰。左丞佃之孫。紹興末召對,賜出身。隆興初,為密院編修官,鄉用矣。坐漏泄省中語,阜陵以為反覆,斥遠之。後以夔倅入蜀,益自放肆,不護細行,自號「放翁」 ,在蜀九年乃歸。晚由嚴陵召為南宮舍人,將內禪,周益公薦其直北門,上終不用。及韓氏用事,游既挂冠,久有幼子,澤不逮為𠈁胄,作《南園記》。起為大蓬,遂以次對,再致仕。嘉定庚午,年八十六而終。游才甚高,幼為曾吉父所賞識,詩為中興之冠。他文亦佳,而語最富,至萬餘篇,古今未有。故文與詩別行渭南者,封渭南縣伯。

《復齋製表》二卷。

陳氏曰:刑部侍郎王秬嘉叟撰。初寮,安中之孫,紹興、乾道間名士也。陸放翁與之厚善。

《盤洲集》八十卷。

陳氏曰:丞相文惠公鄱陽洪适景伯撰。忠宣之長子,方奉使時,文惠甫十三歲。後與其弟遵同中壬戌宏博科。本名造,後改焉。又三年乙丑,弟邁繼之,世號「三洪。」 其自淮東總領入為太常少卿,一年而入右府,又半年而拜相,然在位僅三閱月,為林安宅所攻而去。嘗一帥越,閑居十六年而終。

《小隱集》七十卷。

陳氏曰:樞密文安公洪遵景嚴撰。其進用最先於兄弟,而「得年不永」 ,薨於淳熙元年。

《野處類槁》二卷。

陳氏曰:翰林學士文敏公洪邁景盧撰。其《全集》未見。

《誠齋集》一百三十三卷。

陳氏曰:寶謨閣學士文節公廬陵楊萬里廷秀撰。當淳熙末為大蓬,論思陵配享不合去。及韓𠈁胄用事,召之,卒不至。自次對,遷至學士。聞開禧出師,不食而死。自作《江湖集序》曰:「予少作有詩千餘篇,至紹興壬午,皆焚之,大概江西體也。今所存曰《江湖集》者,蓋學后山及半山及唐人者也。」

《荊溪集序》:予之詩,始學江西諸君子,既又學后山五字律,既又學半山老人七字絕句,晚乃學絕句於唐人,學之愈力,作之愈寡。嘗與林謙之屢嘆之,謙之云:「擇之之精,得之之艱,又欲作之之不寡乎?」 之官荊溪,嘗以告曰:「作詩忽若有寤。」 於是辭謝。唐人及王、陳,江西諸君子皆不敢學,而後欣如也。《南海集序》:予好為詩,初好之,既而厭之。紹興壬午,予詩始變,予乃喜,既而又厭之。至乾道庚寅詩又變,淳熙丁酉詩又變。時假守毘陵,友人尤延之云:「予詩每變每進,今老矣,未知能變否?能變矣,未知能進否?」

《程文簡集》二十卷。

陳氏曰:吏部尚書新安程大昌泰之撰。每卷分上下,其實四十卷也。博學長於考究,著述甚多,皆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