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6 (1700-1725).djvu/90

此页尚未校对

晁氏曰:唐徐堅等撰。初,張說類集事要,以教諸王。開元中,詔堅與韋述、余欽、施本、張烜、李銑、孫季良分門撰次。

《集類》一百卷。

晁氏曰:唐劉綺莊撰。綺莊,毗陵人。嘗於蘇州崑山縣令。家多異書,採摭事類,分二十餘門,凡五十餘萬言,上之於朝。前有萬希序,題云「開元二十九年辛巳。」 按《綺莊集》有《上白敏中啟》,疑非元宗時人,當考。

《六帖》三十卷。

晁氏曰:唐白居易撰。以天地事物分門類為聲偶,而不載所出書。曾祖父祕閣公為之注,行於世。世傳居易作《六帖》,以陶家缺數千,各題名目置齋中,命諸生采集其事類,投缺內倒取之,抄錄成書,故所記時代多無次序云。按:《楊文公談苑》作「陶家缾」 ,缺字疑誤。陳氏曰:《唐志》作《白氏經史事類》,一名《六帖》。

程氏《演繁露》曰:「白樂天取凡書精語可備詞賦、制文采用者,各以門目類粹,而總名其書為六帖。既不自釋所以名,後人亦無辨。偶閱唐制,其時取士凡六科,別其所試條件,每一事名一帖,其多者明經試至十帖,而《說文》極於六帖」 ,白之書為應科第設,則以帖為名,其取此矣。

又曰:「唐制,開元中舉行課試之法。帖經者以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間惟開一行,裁紙為帖。凡帖三字,視時增損,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為通。六帖之名所由起,取中帙之多者以名其書,期必中選也。」

《記室新書》三十卷。

晁氏曰:唐李途撰。采摭故事,綴為偶儷之句,分四百門。途,中和中為東川掌記,因以名其書云。

《古鏡記》一卷。

晁氏曰:未詳撰人。纂《古鏡》故事。

《戚英纂要》十卷。

晁氏曰:唐劉揚名撰。皆集內外宗族姻親故事。

《戚苑英華》十卷。

陳氏曰:唐袁悅重修。本揚名所著。悅掇其要,類為《語,對》,以它說附益之。

《三教珠英》三卷。

晁氏曰:唐張昌宗撰。按《唐志》一千三百卷,今所存者止此。

《備舉文言》二十卷。

晁氏曰:唐陸贄撰。總四百五十餘門,議者謂「大類《六帖》」 ,而文辭過焉。《崇文總目》有之。

《童子洽聞記》三卷。

晁氏曰:不題撰人。分二十門,雜記經史名數。或題《童子洽聞記》,云唐許塾撰。

《古城冢記》二卷。

晁氏曰:唐皇甫鑒撰。記古城所築之人姓名,初不及冢,而名曰《城冢記》,未知其說。

《小名錄》三卷。

晁氏曰:唐陸龜蒙撰。龜蒙以末世有「官名」 、「小名」 之別,自秦至隋,編而記之;至於「神仙玉女」 之名,婦人臧獲之字,亦無棄焉。龜蒙世稱其博,然此書特雜取於史傳間耳,無異聞也。

《金鑰》二卷。

陳氏曰:唐太學博士河內李商隱義山撰。分四部,曰《帝室》《職官》《歲時》《州府》《大略》,為牋啟,應用之備。

《玉屑》十五卷。

陳氏曰無名氏

《備忘小抄》十卷。

晁氏曰:「《偽蜀文》俗。」疑誤。撰雜抄子史一千餘事,以備遺忘。其後題「廣政三年。」廣政,王衍年號也。

《太平御覽》一千卷。

晁氏曰:皇朝李昉等撰。太平興國中,昉被詔輯經史故事分門。《春明退朝錄》云:「書成,帝《日覽》三卷,一年而讀周,賜名《太平御覽》。」

陳氏曰:以前代《修文御覽》《藝文類聚》《文思博要》及諸書參譯,條次修纂,本號《太平編類》。太平興國二年受詔,八年書成,改名《御覽》。或言國初古書多未亡,以《御覽》所引用書名故也。其實不然,特因前諸家類書之舊耳。以《三朝國史》攷之,館閣及禁中書總三萬六千餘卷,而《御覽》所引書多不著錄,蓋可見矣。

《冊府元龜》一千卷。

晁氏曰:「皇朝景德二年,詔王欽若、楊億修君臣事跡,惟取《六經》子史,不錄小說雜書。」 至祥符六年,書成上之。凡三十一部,有總序,一千一百四門,有小序。同修者十五人:錢惟演、杜鎬、刁衎、李維、戚綸、王希哲、陳彭年、姜輿、宋貽、陳鉞、陳從易、劉筠、查道、王曙、夏竦。初撰編序,諸儒皆作。帝以體制不一,遂擇李維、錢惟演、陳彭年、劉筠、夏竦等,付楊億竄定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