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6 (1700-1725).djvu/96

此页尚未校对

自號《通典》,奏之,優詔嘉美,儒者服其書約而詳。」 《宋史·李宗諤傳》。「宗諤嘗預修《續通典》。」

《張宏傳》:「宏直史館,遷著作佐郎,賜緋魚,預修《太平御 覽》,歷左拾遺。」

《盛度傳》。「度嘗奉詔同編《續通典》」、《文苑英華》。

《田錫傳》:「錫字表聖,咸平三年,錫奏曰:陛下即位以來, 治天下何道?臣願以皇王之道治之。舊有《御覽》,但記 分門事類。臣請鈔略四部,別為《御覽》三百六十卷,萬 幾之暇,日覽一卷,經歲而畢。又采經史切要之言,為 御屏風十卷,置扆座之側,則治亂興亡之鑒,常有目 矣。」真宗善其言,詔史館以群書借之,每成書數卷,即 先進內。錫先上《御覽》三十卷,《御屏風》五卷。

《楊徽之傳》:會李昉等采輯前代文字,類為《文苑英華》。 以徽之精於風雅,命編詩為百八十卷。

《呂文仲傳》:「文仲遷少府監丞,預修《太平御覽》《廣記》《文 苑英華》改著作郎。」

《杜鎬傳》:「鎬,景德初預修《冊府元龜》。」

《楊億傳》:「會修《冊府元龜》,億與王欽若總其事,其序次 體制,皆億所定。群寮分撰篇序,詔經億竄定方用之。 高斯得傳。」斯得所著,有增損刊正,杜佑《通典》行世。 《劉筠傳》:「會詔知制誥楊億試選人校太清樓書,擢筠 第一。帝樂意篇籍,始集諸儒考論文章,為一代之典。 筠預修《圖經》及《冊府元龜》,推為精敏。及《冊府元龜》成, 進」左正言、直史館、修起居注。

《謝泌傳》:「端拱初,泌為殿中丞,所著《古今類要》三十卷, 《樂黃目傳》:撰《學海搜奇錄》四十卷。」

《文苑傳》:「宋白雍熙中,召與李昉集諸文士纂《文苑英 華》一千卷。久之,進吏部尚書。白聚書數萬卷,圖畫亦 多奇古者。嘗類故事千餘門,號《建章集》《唐賢集》,遺落 者白多纘綴之。」

《吳淑傳》:「淑授大理評事,預修《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 苑英華》,又作《事類賦》百篇以獻,詔令注釋,淑分注成 三十卷,上之。」

《陳越傳》:「越字損之,開封尉氏人。少好學,尤精歷代史, 直史館,預修冊府元龜。與陳從易、劉筠尤為勤職。真 宗以其奉薄,並命月增錢五千。卒年四十。無子,母老, 人皆傷之。」

越兄咸,嘗舉進士未第,楊億、杜鎬、陳彭年列奏為言, 真宗憫之。及《冊府元龜》奏御,特賜咸同三傳出身。 西蜀《孟氏世家》:母守素,河中龍門人。父昭裔,偽蜀宰 相。昭裔好藏書,在成都,令門人句中正孫逢吉書《初 學記》《白氏六帖》鏤板,守素齎至中朝,行於世。大中祥 符九年,子克勤上其板,補三班奉職。

《高麗國傳》:哲宗立,遣使金上琦奉慰,林暨致賀,請市 刑法之書、《太平御覽》《開寶通禮》《文苑英華》。詔惟賜《文 苑英華》一書。元祐七年,遣黃宗慤請市書甚眾。禮部 尚書蘇軾言:「高麗請諸書與收買金箔,皆宜勿許。」詔 許買金箔,然卒市《冊府元龜》以歸。

《明道雜志》:「楊大年奉詔修《冊府元龜》,每數卷成輒奏 之。比再降出,真宗常有簽帖,有少差誤必見,至有數 十簽。大年雖服上之精鑒,而心頗自愧,竊惴上萬幾 少暇,不應能如此。稍訪問之,乃每進本到,輒降付陳 彭年。彭年博洽,不可欺毫髮,故謬誤處皆簽帖以進。 大年乃盛薦彭年文字,請與同修,自是進本降出,不」 復簽矣。

《蘇州府志》:「王蘋字信伯。姪誼字正仲,有《春秋類書》。從 子楙字勉夫,有《野客叢書》。子敄,字行父,著《雲嶠類要》, 紀事極該博。」

《歙縣志》:「祝穆,字和父,事朱文公於雲谷,學富文瞻,著 《事文類聚》諸書。」

《明外史唐順之傳》:「順之盡取古今載籍,剖裂補綴,區 分部居,為左右文武儒稗六編傳於世,學者不能測 其奧也。」

《松江府志》:「王圻字元翰,號洪州華亭人。嘉靖乙丑進 士。由縣令為御史,謫卭笮,歷提督湖廣學校,按察司 僉事。覃心著述,撰《續文獻通考》,與左都御史關西溫 純為同年友。純為之序曰:『元翰與余同舉進士,又同 應召。余給事禁中,元翰為西臺御史,日聚談今昔典 故。元翰慨仲尼說禮,憂杞宋無徵,以文獻不足,乃力 搜羅,且四十年,遂成此考』。」示余,蓋輯遼、金、元與國朝 典故,併詳嘉定以後,而增《節義》《氏族》《六書》《諡法》《道統》 《方外》諸考。其以《節義》附《學校》,《氏族》附《封建》,《六書》附《經 籍》,《諡法》附《五禮考》,黃河、太湖河渠附《水利》、海運附《漕 運》之末,皆各有深義,所重於道統尤詳考。凡二百五 十四卷,田賦十六卷,《錢幣》二卷,《戶口》二卷,《職役》一卷, 《征榷》九卷,《市糴》一卷,《土貢》二卷,《選舉》十二卷,《學校》七 卷,《節義》二十二卷,《職官》二十卷,《郊社》七卷,《宗廟》五卷, 《王禮》十八卷,《諡法》十九卷,《樂》八卷,《兵》六卷,《刑》五卷,《經 籍》十二卷,《六書》五卷,《帝系》二卷,《封建》七卷,《道統》九卷, 《氏族》八卷,《象緯》五卷,《物異》五卷,《輿地》九卷,《四裔》五卷, 《方外》十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