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五卷目錄
學行總部總論五
性理大全〈總論為學之方〉
學行典第五卷
學行總部總論五
性理大全
《總論為學之方》
程子曰:「學也者,使人求於內也。不求於內而求於外, 非聖人之學也。何謂求於外?以文為主者是也。學也 者,使人求於本也,不求於本而求於末,非聖人之學 也。何謂求於末?考詳略,採異同者是也。是二者無益 於德,君子弗之學也。 名數之學,君子學之而不以 為本也。言語有序,君子知之而不以為 始也。義之 精者,須是自求得之,如此則善求義也。 學莫貴於 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學而不自得,則至老而益 衰。 自得者,所守不變,自信者,所守不疑。 解義理 若一向靠書冊,何由得居之安,資之深,不惟自失,兼 亦誤人。 古之學者,優柔厭飫,有先後次序。今之學 者,卻只做一場話說,務高而已』。」 問:「如何學可謂之 有得?」曰:「大凡學問,聞之知之,皆不為得。得者須默識 心通。學者欲有所得,須是要誠意燭理。上知則穎悟 自別。其次須以義理涵養而得之。 凡志於求道者, 可謂誠心矣。欲速助長而不中理,反不誠矣。故求道 而有迫切之心,雖得之必失之。觀天地之化,一息不 留,疑於速也。然寒暑之變極微,曷嘗遽哉! 『學者須 要知』」言, 凡人纔學,便須知著力處,既學便須知得 力處。 多聞識者,猶廣儲藥物也。知所用為貴。 進 學莫大於致知,養心莫大於義理。古人所養處多,若 聲音以養其耳,舞蹈以養其血脈。今人都無,只有箇 義理之養。人又不知求 恥,不知而不問,終於不知 而已。以為不知而必求之,終能知之矣。 學而未有 所知者,譬猶人之方醉也,亦何所不至。及其既醒,必 惕然而恥矣。醒而不以為恥,末如之何也? 學者必 知所以入德,不知所以入德,未見其能進也。故孟子 曰:「不明乎善,不誠乎身。」《易》曰:「知至至之」, 學者自治。 極於剛則守道愈固,勇於進則遷善愈速。 今之學 者如登山麓,方其迤邐,莫不闊步,「及到峻處便逡巡。」
人少長須激昂自進,中年已後,自至成德者,「事方」
可自安。 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新 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唯聖人之道無所進退, 以所造者極也。 君子莫進於學,莫止於畫,莫病於 自足,莫罪於自棄。進而不止,湯武所以反之。而聖 學者所見所期,不可不遠且大。然行之亦須量力有 漸,志大心勞,力小任重,恐終敗事。 學貴乎成,既成 矣,將以行之也。學而不能成其業,用而不能行其學, 則非學矣。 百工治器,必貴於有用。器而不可用,工 不為也;學而無所用,學將何為也? 力學而得之,必 擴充而行之。不然者,局局其守耳。 學者有所聞而 不著乎心,不見乎行,則其所聞,故自他人之言耳,於 己何與焉? 「學莫大於平心,平莫大於正,正莫大於 誠。」 問:「有因苦學失心者,何也?」曰:「未之聞也。善學者 之於其心,治其亂,收其放,明其蔽,安其危,曾謂為心 害乎? 古之人,十五而學,四十而仕。其未仕也,優游 養德而求進之心,故其所學必至於有成。後世之人, 自其為兒童,從父兄之所教,與其壯長,追逐時習之 所尚,莫不汲汲於勢利也,善心何以不喪哉? 學」而 為名,內不足也。 根本須是先培壅,然後可立趨向 也。趨向既正,所造有淺深,則由勉與不勉也。 守之 必嚴,執之必定,少怠而縱之,則存者亡矣。 君子之 學,要其所歸而已矣。 有志於道,而學不加進者,是 無勇也。 博奕,小技也,不專心致志,猶不可得,況學 聖人之道?悠悠焉何能自得也?孔子曰:「吾嘗終日不 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又曰:「朝聞道,夕死 可矣。」夫聖人何所為而迫切至於如是其極哉?善學 者當求其所以然之故,不當誦其文,過目而已也。學 如不及,猶恐失之。苟曰姑俟來日,斯自棄也。 無好 學之志,則雖聖人復出,亦無益矣。 不知性善,不可 以言學;知性之善而以忠信為本,是「曰『先立乎其大 者也』。」 問:「人有日記萬言,或妙絕技藝者,是可學乎?」 曰:「不可。才可勉而少進,鈍者不可使利也。惟積學明 理,既久而氣質變焉,則暗者必明,弱者必立矣。 質 之美者,一明即盡,濁滓渾化,斯與天地同體矣。莊敬 持養,抑其次矣,及其至,則一也。 氣質沈靜,於受學 為《易》, 意必固。我既亡之後,必有事焉。」此學者所宜 盡心也。夜氣之所存者,良知也,良能也。苟擴而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