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太極圖說》
無極而太極。
〈注〉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而實造化之樞紐,品彙之根柢也。故曰:「無極而太極。」非太極外復有無極也。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 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太極之有動靜,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誠者,聖人之本,物之終始,而命之道也。其動也,誠之通也,繼之者善,萬物之所資以始也。其靜也,誠之復也,成之者性,萬物各正其性命也。動極而靜,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蓋太極者,本然之妙也;動靜者,所乘之機也;太極,形而上之道也;陰陽,形而下之器也。是以自其著者而觀之,則動靜不同時,陰陽不同位,而太極無不在焉;自其微者而觀之,則沖漠無朕,而動靜陰陽之理,已悉具於其中矣。雖然,推之於前而不見其始之合,引之於後而不見其終之離也。故程子曰:「動靜無端。陰陽無始。」 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有太極則一動一靜而兩儀分;有陰陽則一變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質具於地而氣行於天者也。以質而語其生之序,則曰「水火木金土」 ,而水木陽也,火金陰也;以氣而語其行之序,則曰「木火土金水」 ,而木火陽也,金水陰也。又統而言之,則氣陽而質陰也;又錯而言之,則動陽而靜陰也。蓋五行之變至於不可窮,然無適而非陰陽之道。至其所以為陰陽者,則又無適而非太極之本然也,夫豈有所虧欠閒隔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 之生也。各一其性。
五行具,則造化發育之具無不備矣。故又即此而推本之,以明其渾然一體,莫非無極之妙;而無極之妙,亦未嘗不各具於一物之中也。蓋五行異質,四時異氣,而皆不能外乎陰陽;陰陽異位,動靜異時,而皆不能離乎太極。至於所以為太極者,又初無聲臭之可言,是性之本體然也。天下豈有性外之物哉?然五行之生,隨其氣質而所稟不同,所謂「各一其性」 也。各一其性,則「渾然太極」 之全體,無不各具於一物之中,而性之無所不在,又可見矣。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夫天下無性外之物,而性無不在,此無極二五所以混融而無閒者也,所謂「妙合」 者也。真以理言,無妄之謂也;精以氣言,不二之名也。凝者,聚也,氣聚而成形也。蓋性為之主,而陰陽五行為之經緯錯綜,又各以類凝聚而成形焉。陽而健者成男,則父之道也。陰而順者成女,則母之道也。是人物之始,以氣化而生者也。氣聚成形,則形交氣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變化無窮矣。自男女而觀之,則男女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極也;自萬物而觀之,則萬物各一其性,而萬物一太極也。蓋合而言之,萬物統體,一太極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極也。所謂天下無性外之物,而性無不在者,於此尢可以見其全矣。《子思子》曰:「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此之謂也。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 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此言眾人具動靜之理,而常失之於動也。蓋人物之生,莫不有太極之道焉。然陰陽五行,氣質交運,而人之所稟,獨得其秀,故其心為最靈,而有以不失其性之全,所謂「天地之心而人之極」 也。然形生於陰,神發於陽,五常之性,感物而動,而陽善陰惡,又以類分,而五性之殊,散為萬物。蓋二氣五行,化生萬物,其在人者又如此。自非聖人全體太極,有以定之,則欲動情勝,利害相攻,人極不立,而違禽獸不遠矣。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 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 凶。
此言聖人全動靜之德,而常本之於靜也。蓋人稟陰陽五行之秀氣以生,而聖人之生,又得其秀之秀者。是以「其行之也中,其處之也正,其發之也仁,其裁之也義。」 蓋一動一靜,莫不有以全夫太極之道,而無所虧焉,則向之所謂欲動情勝、利害相攻者,於此乎定矣。然靜者誠之復而性之真也。苟非此心寂然無欲而靜,則又何以酬酢事物之變而一天下之動哉?故聖人中正仁義,動靜周流,而其動也必主乎靜,此其所以「成位乎中」 ,而天地日月、四時鬼神有所不能違也。蓋必體立而後用有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