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也。人身之氣。皆自下升上。故「氣統乎腎。」 地之象也。人之知覺。皆本於心。故「神統於心。」 人之象也。
人之四肢,各有脈也。一脈三部,一部三候,以應天數 也。
「一脈三部,寸、關尺也;一部三候,浮、中沈也。所以應之九數也。」 愚謂「脈之理亦微矣。人有四時之正脈,有平生之常脈,有內傷之變脈,有外感之邪脈,有重陰之脈,有陽虛而陰乘之脈,有陰虛而陽乘之脈,有陽極而陰生之脈,有陰極而陽生之脈,有獨見之脈,有兼見之脈,有初病之脈,有將愈之脈,有可治之脈,有不」 治之脈,其左右上下表裡之間,有餘不足,惟在乎分別陰陽。能分別陰陽,斯可以識脈之體矣。
心藏神,腎藏精,脾藏魂,膽藏魄,胃受物而化之,傳氣 於肺,傳血於肝,而傳水穀於脬腸矣。
鮑氏《發微》曰:「腎北方太乙水,故以藏精。精始為魂,魄乃精之所自出,是精氣之佐使,而並其出入。水能生木,木為之子,故膽中藏魄。心南方太虛火,用以藏神,生陽曰魂,魂乃神之所自出,是為神氣之所弼,而隨其出入。火能生土,土為之子,故脾中藏魂。人之一身,精神其主,而魂魄其使也。人之主也。精神魂魄,性之用也;血氣水穀,形之用也。惟內外交相養,則精神強而魂魄盛。性者受之天,必有藏焉。心者神所藏,腎者精所藏,脾者魂所藏,膽者魄所藏,統其藏者心也。故能發見於聲臭言視之間,而不違其則者,所以靈也。形者資於地,必有府焉。肺為傳氣之府,肝為傳血之府,胃為化水穀之府,又為之脬腸,以」 流其渣滓濁穢。故曰:「天地之性人為貴。」 豈若異端者之言魂魄哉。
「天圓而地方,天南高而北下,是以望之如倚蓋焉。地 東南下,西北高,是以東南多水,西北多山」也。天覆地, 地載天,天地相函,故「天上有地,地上有天。」
張氏《衍義》曰:「天圓如虛毬,地斜隔其中,西北之高,戴乎天頂,故北極出地纔三十六度。降及東南,履乎天末,故南極入地亦三十六度。東南多水,西北多山,其高卑可見矣。地勢不傾峻,以其體大,故人居其上而弗覺。」 西北負實,東南向虛也,人倚北而面虛,是以天潛乎北而顯乎南,水發乎西,而流乎東也。天包地,地載天,天地相函,以立乎太極之中,而能終古不壞。故在天成象,則在地成形,仰天有文,則俯地有理,人能窮之,可以達性命之源,知死生之說。
「天渾,渾於上而不可測也,故觀斗數以占天也。」斗之 所建,天之行也。魁建子,杓建寅,星以寅為晝也。斗有 七星,是以晝不過乎十分也。
斗之所建,一晝夜而遍歷十二辰有奇,故一周歲亦遍歷十二辰也。曰:「四星為魁柄,三星為杓」 ,十分當作七分。蓋夏至日出於寅,入於戌,凡六十刻,兼餘分為十之七也。
「天行所以為晝夜,日行所以為寒暑」,夏淺冬深,天地 之交也。「左旋右行」,天日之交也。
天左旋而一日一周,所以為晝夜,日右行而一歲一周,所以為寒暑。然天夏行地下淺,冬行地下深,所以天地之交,猶乾坤交而為泰也。天左旋而東,日右行而西,所以天日之交,猶水火交而為既濟也。鮑氏《發微》曰:「天一日一周,日行一度,為天之所轉,日隨之,夏出寅入戌,冬出辰入申,春秋出卯入酉,出為晝,入為夜。」 雖繫乎日之出入,其行也則繫乎天。日在地下則寒,日在天上則暑。冬行北陸為寒,日行地下深,夏行南陸為暑,日行地下淺,春行西陸,秋行東陸,為寒暑之中,日行所以為寒暑。天道向南則自深之淺,向北則自淺之深,天地之交也。冬至日起星紀,右行而日移一度,天左旋一周而過一度。日巡六甲,與斗相逢,此天日之交也。冬至之夜如夏至之日,夏至之夜如冬至之日,冬之夜僅如春秋之晝者,畫侵夜五刻也。日出本有常時,所以然者,未出二刻半而明也,入二刻半而後昏矣。
「日朝在東,夕在西,隨天之行也。夏在北,冬在南」,隨天 之交也。「天一周而超一星,應日之行也。春酉正,夏午 正,秋卯正,冬子正」,應日之交也。
按古本《皇極經世書》,則「酉」 字當作「卯」 字,「卯」 字當作「酉」 字。蓋日朝東夕西,非日之行也,所以隨天之行也。夏隨斗而北,冬隨斗而南,是隨天之交於地也。一星即一度也,天過一度,應日行一度也。春以卯為正,而日行在西,夏以午為正而日行在北,秋以酉為正,而日行在東,冬以子為正,而日行在南南:是應日之交於地也。
「日以遲為進,月以疾為退,日月一會而加半日、減半 日,是以為閏餘也。日一大運而進六日,月一大運而 退六日,是以為閏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