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8 (1700-1725).djvu/30

此页尚未校对

張氏衍義曰:天有四象,地有四象,立天之道,曰陰與陽,故日為陽中陽,月為陽中陰,星為陰中陽,辰為陰中陰,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故水為柔中柔,火

「為柔中剛,土為剛中柔,石為剛中剛」 ,此本象也。若錯綜而用之,則天亦有剛柔,地亦有陰陽,日為陽,月為陰,星為剛,辰為柔,天有地也。「水為陰,火為陽,土為柔,石為剛」 ,地有天也。「《先天八卦》,乾為日,兌為月,離為星,震為辰,巽為石,坎為土,艮為火,坤為水」 者,本象也。又以「乾為日、兌為星,離為月,震為辰、巽為石、坎為火、艮為土,坤為水」 者,變象也。取星之陽為剛以應兌,則震之辰為柔矣。取火之剛為陽以應坎,則坤之水為陰矣。「本象」 者,天地之用,一而二也。「錯綜」 者,人物之用二而四也。天地交而生人物故也。

《天之孽》,十之一不可違;人之孽,十之九不可逭。

釋《書》「大甲」 之意。「逭」 乃逃也。

陽主舒長,陰主慘急。「日入盈度,陰從於陽;月入縮度, 陽從於陰。」

張氏《衍義》曰:「盈度,冬至以後也,月行在右,而隨天入左,故陰從於陽。」 「縮度,夏至以後也,日行在左,而隨天入右,故陽從於陰。隂從陽則舒緩,故日漸長;陽從陰則慘急,故日漸短。」 史氏《管窺》曰:「曆中晝夜刻數之短,大抵冬夏至左右,皆十日二十日進退一刻,春秋分左右,皆只五六日進退一刻,但春秋分是黃道與赤」 道交處,日就豎處行,則過南過北之勢直而速,故只五六日進退一刻。冬、夏至黃道與赤道相去各二十四度為最遠。日就橫處行,或自西而趨東,或自東而趨西,其過南過北之勢舒而緩,故十日、二十日方進退一刻,按圖可見矣。

飛之走,雞鳧之類是也;走之飛,龍馬之屬是也。

張氏《衍義》曰:氣之輕疾者,陽也,飛之走者,陽之陰也,氣之重遲者,陰也,走之飛者,陰之陽也,皆交而生變化也。

先天之學,心也。後天之學,跡也。「出入有無死生者,道 也。」

先天之學,乃是心法道之體也。後天之學,乃是效法道之用也。熊氏曰:「先天之學,非可言傳,當以心意而領會。後天之學,文字可考,故有形跡可見」 ,出而有為生,入而無則死,此皆陰陽屈伸之所為,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神無所在,無所不在。至人與他心通者,以其本於一 也。「道與一」,神之強名也。以神為神者,至言也。

神即理也,理無形而天地萬物皆賴之以生,故無所在,無所不在。至人雖情好不同,俗尚各異,然度之而無不同,感之而無不應,其與他心通者,以其本於一也。一者何也?即天地萬物之理也。故曰「心為太極」 ,又曰「道為太極」 也。

身,地也,本乎靜,所以能動者,血氣使之然也。

「人稟氣於天,賦形於地而生身形屬地,故靜,氣血屬天,故動。蓋氣引血行,血隨氣轉,目得血而能視,耳得血而能聽,手得血而能持,足得血而能運。」 按:《醫書》血為榮,氣為衛,六臟六腑皆有血,而統之於肝,六臟六腑皆有氣,而充之於肺,此在內者也。氣血由六腑而行於六陽經,由六臟而行於六陰經,血常在內謂之榮,所以榮於內者也。「氣常在外謂之衛」 ,所以衛於外者也。經溢而入於絡,絡溢而入於奇經,八脈如水之周流於身,有自上至下者,有自下至上者,有自左至右者,有自右至左者,此在外者也。

天地生萬物,聖人生萬民。

「生生長類」,天地成功。「別生分類」,聖人成能。

「生群生,長庶類」 者,天地之成功也。別其生,分其類,聖人所以成天地之能也。

神者人之主,將寐在脾,熟寐在腎,將寤在肝。又言在膽《正 寤》在心。

「以物觀物」,性也;「以我觀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

以物理觀物者,本乎性。以己意觀物者,任乎情。《說苑》曰:「公生明,偏生暗。」

陽主闢而出,陰主翕而入。

「先天八卦圖」 自震至乾為「闢」 而出;自巽至坤為「翕」 而入也;

「日在於水則生,離則死」,交與不交之謂也。

按:古本《經世書》「日」 作「魚」 ,今從之。

陰對陽為二,然陽來則生,陽去則死。天地萬物,生死 主於陽,則歸之於一也。

陽來則陰往,陽往則陰來,二者常相對也。然陽主生,陰主死。大而天地開物於寅,陽之來也。閉物以戌,陽之去也。小而萬物栽者培之,陽之來也。傾者覆之,陽之去也。萬物歸地,地歸天,天歸道,故歸之於一也。

神無方而性有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