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0 (1700-1725).djvu/103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四十六卷目錄

 性情部總論

  易經乾卦 咸卦 大壯卦

  禮記樂記

  莊子德充符

  淮南子原道訓

  春秋繁露深察名號 陽尊陰卑

  白虎通情性

  王充論衡本性篇

  荀悅申鍳雜言

  劉勰新論防慾 去情

  朱子全書性情 答王子合 答張敬之 答張敬夫

  性理大全性情

 性情部藝文一

  連珠           晉陸機

  原性           唐韓愈

 性情部藝文二

  性情吟          宋邵雍

  前題            前人

 性情部紀事

 性情部雜錄

學行典第四十六卷

性情部總論

易經

《乾卦》

《利貞》者,性情也。

本義《收斂歸藏》,乃見性情之實。大全朱子曰:「利貞者,性情也」,是乾之性情。「始而亨」時,是乾之發作處,共是一箇性情。到那「利貞」處,一箇有一箇性情,百穀草木,皆有箇性情了。「元亨」方是他開花結子時,到這「利貞」時,方見他底性情。就這上看乾之性情,便見得這是「利貞誠之復」處。 雲峰胡氏曰:「《乾》性情,只是一『健』字。健者乾之性,而情其著見者也。」且性情並言昉於此。《釋彖》曰「性命」,此則曰「性情。」言性而不言命,非知性之本;言性而不言情,非知性之用也。

《咸卦》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 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大全中溪張氏曰:「天地之感也以氣,聖人之感人也以心。天地交感而萬物有化生之理,聖人感人心而天下有和平之治。寂然不動,性也;感而遂通,情也。於其所感而觀之,而天地萬物之情可得而見矣。」情者,感而動者也。 節齋蔡氏曰:「天地萬物之情,感而必應,應感之閒,情無所遁矣。」

《大壯卦》

「《大壯》,利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大全問:「如何見天地之情?」朱子曰:「正大便見得天地之情。天地只是正大,未嘗有些子邪處。」 建安丘氏曰:「心,動物也;情則心之動而見於外者也。《復》《震》下坤上,靜中有動,故曰『見天地之心』。《大壯》乾下震上,動已發於外,故曰『見天地之情』。此以動有內外,而為心情之別也。」

禮記

《樂記》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 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 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 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 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是故 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 老幼孤獨,不得其所。

大全朱子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此言性情之妙,人之所生而有者也。蓋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其未感也,純粹至善,萬理具焉,所謂性也。然人有是性則有是形,有是形則有是心,而不能無感於物,感於物而動,則性之欲者出焉,而善惡於是乎分矣。性之欲,即所謂情也。又曰:「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此指情之動處為言,而性在其中也。物至而知,知之者,心之感也。好之惡之者,情也。形焉者,其動也。所以好惡而有自然之節者,性也。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此言情之所以流,而性之所以失也。情之好惡,本有自然之節,唯其不自知覺,無所涵養而大本不立,是以天則不明於內外,物又從而誘之。此所以流濫放逸而不自知也。苟能於此覺其所以然者。而反躬以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