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0 (1700-1725).djvu/108

此页尚未校对

處,皆是情,故曰「心統性情」也。

《答王子合》

問:「性之初只有善,本無惡之可言,乃四德之元,五常 之仁也。《孟子》所謂『性善』者,此是也。明道言『繼之者善』, 方言性之發用,則四端之心是也,烏得與情合而言 之?」曰:「性之始終一於善而已,不當云性之初只有善 也。若如所云,則謂性之終為有惡,可乎?性之發用,非 情而何?情之初,則可謂有善而無惡耳。乃若其情『若』」 字恐亦未必訓順也。

《答張敬之》

問:「孟子謂『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而周子有五性感 動而善惡分』,是又以善惡於動處並言之。豈孟子就 其情之未發,而周子就其情之已發者言之乎?」曰:「情 未必皆善也。然而本則可以為善,而不可以為惡,惟 反其情,故為惡耳。孟子指其正者而言也,周子兼其 正與反者而言也。莊子有『遁天倍情』之語,亦此意也。」

《答張敬夫》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性也;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情也。」子思之為此言,欲學者於此識得心也。心也者, 其妙性情之德者與!

性理大全

《性情》

問:「『喜怒出於性否』?程子曰:『固是。纔有生識便有性,有 性便有情,無性安得有情』?」 問:「性之有喜怒,猶水之 有波否?」曰:「然。湛然平靜如鏡者,水之性也。及遇沙石 地勢不平,便有湍激,或風行其上,便為波濤洶洶,此 豈水之性也哉?人性中只有四端,人豈有許多不善 底事?然無水安得波浪?無性安得情也?」 問:「性善而 情不善乎?」曰:「情者,性之動也,要歸之於正而已,亦何 得以不善名之?」

《張子》曰:「心統性情者也, 有形則有體,有性則有情。」

「發於性則見於情」 ,「發於情則見於色」 ,以類而應,

龜山楊氏曰:《六經》不言無心,惟佛氏言之;亦不言修 性,惟揚雄言之。心不可無,性,不假修,故《易》止言「洗心 盡性」,《記》言「正心、尊德性」,《孟子》言「存心、養性。」

河東侯氏曰:「性之動便是情,主宰處便是心。」

五峰胡氏曰:「探視聽言動無息之本,可以知性;察視 聽言動不息之際,可以觀情。視聽言動,道義明著,孰 知其為此心?視聽言動,物欲引取,孰知其為人欲?是 故誠成天下之性,性立天下之有情,效天下之動心, 妙性情之德。性情之德,庸人與聖人同。聖人妙而庸 人之所以不妙者,拘滯於有形而不能通爾。今欲通」 之,非致知何適哉?

北溪陳氏曰:「情與性相對,情者,性之動也。在心裡面 未發動底是性,事物觸著便發動出來底是情,寂然 不動是性,感而遂通是情。這動底只是就性中發出 來,不是別物。其大目則為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中 庸》只說喜怒哀樂四箇,《孟子》又指惻隱、羞惡、辭讓、是 非四端而言,大抵都是情。性中有仁,動出為惻隱;性 中有義,動出為羞惡;性中有禮智,動出為辭讓是非。」 端是端緒裡面有這物,其端緒便發從外面來。若內 無仁義禮智,則其發也安得有許四端?大概心是箇 物,貯此性,發出底便是情。《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之端 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惻隱、羞惡,等以情言,仁義等以性言,必 又言心在其中者,所以統性情而為之主也。

問:「『『明道云:『在人為性,主於身為心。心發於思慮謂之 情』。如此,則性乃心情之本』。而橫渠則以為心統性情』, 如何?」潛室陳氏曰:「心居性情之閒,向裡即是性,向外 即是情。心居二者之閒而統之,所以聖賢工夫,只在 心裡著,到一舉而兼得之。橫渠此語大有功。」

西山真氏曰:「誠者,真實無妄之理。天之命於人,人之 受於天,性此而已。故曰『誠成天下之性』。凡天下所有 之理,莫不具於一性之中,故曰『性立。天下之有情者, 性之動也。效如爻者,效也之效。天下之理不能無變 動,卦之有爻,所以像之。性之有情,亦猶是也。未發則 理具於性,既發則理著於情。情之動須因乎物,所以』」 不能無,動則理也,故曰:「情效天下之動。」「仁義禮智,性 之德;惻隱以下,情之德。」性情之德雖具,而發揮運用 則在此心而已。故《中庸》論大本達道,必以戒懼慎獨 為主。蓋該寂感,貫動靜者,心也。心得其正,然後性之 本然者全,而情之發亦中節矣,故曰「心妙性情之德。」

性情部藝文一

《連珠》
晉·陸機

臣聞性之所期,貴賤同量;理之所極,卑高一歸。是以 「准月稟水,不能加涼;晞日引火,不必增輝。」

臣聞煙出於火,非火之和;情生於性,非性之適。故火 壯則煙微,性充則情約。是以「殷墟有感物之悲,周京 無佇立之跡。」

《原性》
唐·韓愈

「性也者,與生俱生也;情也者,接於物而生也。性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