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0 (1700-1725).djvu/109

此页尚未校对

有三,而其所以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為 情者七。」曰:「何也?」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 而已矣;中也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 其所以為性者五:曰仁、曰禮、曰信、曰義、曰智。上焉者 之於五也,主於一而行於四;中焉者之於五也,一不 少有焉,則少反焉,其於四也混。下焉者之於五也,反 於一而悖於四。性之於情視其品。情之品有上中下 三,其所以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懼、曰愛、曰惡、 曰欲。上焉者之於七也,動而處其中。中焉者之於七 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下焉者之於 七也,亡與甚,直情而行者也。情之於」性視其品。孟子 之言性,曰「人之性善。」《荀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惡。」揚子 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惡混。」夫始善而進惡與始惡而 進善,與始也混,而今也善惡皆舉其中而遺其上下 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叔魚之生也,其母視之, 知其必以賄死。楊食我之生也,叔向之母聞其號也, 知必滅其宗。越椒之生也,子文以為大戚,知若敖氏 之鬼不食也。人之性果善乎?后稷之生也,其母無災。 其始匍匐也,則岐岐然,嶷嶷然。文王之在母也,母不 憂,既生也,傅不勤,既學也,師不煩。人之性果惡乎?堯 之朱,舜之均,文王之管蔡,習非不善也,而卒為姦;瞽 瞍之舜,鯀之禹,習非不惡也,而卒為聖。人之性善惡 果混乎?故曰:「三子之言性也,舉其中而遺其上下者 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曰:「然則性之上下者,其終 不可移乎?」曰:「上之性,就學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 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其品,則孔子謂不 移也。曰:「今之言性者異於此,何也?」曰:「今之言者,雜佛 老而言也。雜佛老而言也者,奚言而不異?」

性情部藝文二

《性情吟》
宋·邵雍

君子任性,小人任情。任性則近,任情則遠。

《前題》
前人

「踐形治性,踐跡治情。」「賢人踐跡,聖人踐形。」

性情部紀事

《莊子·天道篇》:孔子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於是繙十 二經以說。老聃中其說曰:「太謾,願聞其要。」孔子曰:「要 在仁義。」老聃曰:「請問仁義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 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將奚 為矣?」老聃曰:「請問何謂仁義?」孔子曰:「中心物愷,兼愛 無私,此仁義之情也。」

《韻府》:伯牙學琴於成連,見海水汨沒,山林杳冥,鳥獸 悲號,歎曰:「吾師將移我情。」援琴而歌,聲遂絕妙。 《晉書王戎傳》:「戎從弟衍嘗喪幼子,山簡弔之,衍悲不 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於此』?衍曰:『聖人忘情,最下 不及於情。然則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 之慟。

《阮裕傳》:裕經年敦逼,並無所就。御史奏裕違詔累載, 應有罪,詔書貰之。或問裕曰:「子屢辭徵聘而宰二郡, 何耶?」裕曰:「雖屢辭王命,非敢為高也。」吾少無宦情,兼 拙於人閒,既不能躬耕自活,必有所資,故曲躬二郡, 豈以騁能私計故耳。

性情部雜錄

《關尹子五鑑》篇:「情生於心,心生於性,情波也,心流也, 性水也,來于我者如石火頃,以性受之,則心不生,物 浮浮然。」

心感物,不生心生情,物交心,不生物生識。物尚非真, 何況於識,識尚非真,何況於情?而彼妄人,於至無中 執以為有,於至變中執以為常。一情認之,積為萬情, 萬情認之,積為萬物。物來無窮,我心有際。故我之良 心,受制於情,我之本情受制於物。可使之去,可使之 來,而彼去來,初不在我。

「天下之理,小不制而至於大,大不制而至於不可制, 故能制一情者,可以成德;能忘一情者,可以契道。」 《荀子儒效》篇:「人無師法,則隆情矣;有師法則隆性矣。 而師法者,所得乎情,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獨立而治。 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 有也,然而可為乎。」注:「錯:習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 貳」,所以「成積」也。

《禮論》篇:「熟知夫出死要節之所以養生也,熟知夫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