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1 (1700-1725).djvu/110

此页尚未校对

樂善士多出其門下,雖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 之日,四方聞者,皆為歎息。」

《冷齋夜話》:范文正公在睢陽,遣堯夫於姑蘇取麥五 百斛。堯夫時尚少,既還,舟次丹陽,見石曼卿問寄此 久近。曼卿曰:「兩月矣。三喪在淺土,欲葬之西北歸,無 可與謀者。」堯夫以所載舟付之,單騎自長蘆捷徑而 去,到家拜起,侍立良久。文正曰:「東吳見故舊乎?」曰:「曼 卿為三喪未舉,留滯丹陽。時無郭元振,莫可告者。」文 正曰:「何不以麥舟付之。」堯夫曰:「已付之矣。」

《宋史孝宗本紀》:「淳熙四年十月,試四川所上義士二 人,官而遣之。」

《岳飛傳》:飛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觔,弩八石,學射 於周同,盡其術,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設祭於其家。父 義之曰:「汝為時用,其殉國死義乎。」後飛除荊湖南北 襄陽路招討使,太行山忠義社梁興等百餘人,慕飛 義,率眾來歸。

《元史許衡傳》:衡言動必揆諸義而後發。嘗暑中過河 陽,暍甚,道有梨,眾爭取啖之,衡獨危坐樹下自若。或 問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人曰:「世亂,此無主。」曰:「梨 無主,吾心獨無主乎?」

《鄭滌孫傳》:滌孫弟陶孫,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會纂 修國史,至宋德祐末年事。陶孫曰:「臣嘗仕宋,宋是年 亡,義不忍書,書之非義矣。」終不書。世祖嘉之。

《劉因傳》:「因性不苟合,不妄交接,家雖甚貧,非其義一 介不取。」

《輟耕錄》:「王義士天爵字仁傑,夏縣人。家饒於財,有善 行。以粟貸人,不圖重息。年豐僅取十之二三。稍饑,但 收其本,大凶則皆已之。鄉里不知字,咸稱義士云。 唐玨字玉潛,會稽山陰人。有浮屠發趙氏諸陵寢,至 斷殘肢體,攫珠襦玉柙。唐聞之痛憤,乃具酒醪,邀里 中少年飲,願收遺骸共瘞之。越有治中袁俊齋,為子 求」師,以唐置賓館,聞有瘞骨,舉北面而納拜焉。唐家 甚寒,有妻有田,一一自袁出。人高之曰:「二公真義士 爾。」

《采芹錄》:「宣德十年,江西饑,富民魯希恭、鄭宗魯、胡有 初、陳謙等,並輸粟於官,以助賑濟。巡撫趙新上其事, 遣行人齎敕賜勞,旌為義民。」

《牖景錄》:蘇州有楊尚書翥,為人醇謹廉正。嘗夜夢入 人林園,私食二李。既寤,深自咎曰:「吾必旦晝義心不 明,以致此也。」羞澀無地,三日不餐。

義部雜錄

《荀子法行》篇:「玉者,君子比德焉,堅剛而不屈,義也。」 《關尹子三極》篇:「知事無我,故權之以義。」

《四符篇》「義則陰而冥,可以御魄。」

《黃石公素書》:「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孔叢子》:「曾子問聽獄之術,孔子曰:『其大法有三焉,治 必以寬。寬之之術歸於察,察之之術歸於義。是故聽 而不寬,是亂也;寬而不察,是慢也;察而不中義,是私 也;私則民怨。故善聽者,雖不越辭,辭不越情,情不越 義。《書》曰:『上下比罰,無僭亂辭』』。」

《淮南子本經訓》:「仁鄙不齊比周,朋黨設詐,諝懷機械 巧故之心,而性失矣,是以貴義。」

《申鑒雜言》:或曰:「在上有屈乎?」曰:「在上者以義申,以義 屈。高祖雖能申威於秦、項,而屈於商山四公;光武能 申於莽,而屈於彊、項令。明帝能申令於天下,而屈於 鍾離尚書。若秦二世之申欲,而非笑唐虞,若定陶傅 太后之申意,而怨於鄭,是謂不屈。不然,則趙氏不亡, 而秦無愆尤。故人主以義申,以義屈也。」

《新語》:「夫婦以義合,朋友以義信,君臣以義序,百官以 義承,伯姬以義建至貞。佐君者以義不傾,臣以義平, 朝廷以義便便,烈士以義成其名。陰節以義降,《關雎》 以義鳴其雄。八卦以義相承,君臣以義制。忠義者,聖 之學。」

《後漢書劉梁傳》:「君子之行,動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 義疚。進退周旋,唯道是務。苟失其道,則兄弟不阿;苟 得其義,雖仇讎不廢。故解狐蒙祁奚之薦,二叔被周 公之害,勃鞮以逆文為成,傅瑕以順厲為敗,管蘇以 憎忤取進,申侯以愛從見退,考之以義也。故曰:不在 逆順,以義為斷;不在憎愛,以道為貴。」《禮記》曰:「愛而知 其惡,憎而知其美」,考義之謂也。

《外史寵幸篇》:「有名曰義,狀若凜霜,容若青松,厲若秋 宇,使之輔諸侯,則禁淫慝,誅暴亂,使盜跖可化為伯 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