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1 (1700-1725).djvu/30

此页尚未校对

故也。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人。」季子聞之曰:「敬叔 父則敬,敬弟則敬,果在外,非由內也。」公都子曰:「冬日 則飲湯,夏日則飲水,然則」飲食亦在外也。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 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 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 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 微子啟、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孟子曰: 『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 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 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 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 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 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 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 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 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 立命也。」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 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 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 下也。」

《孟子》曰:「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 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 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 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 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 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 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智 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 謂命也。」

周子曰:誠者聖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 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故 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 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程伯子曰:「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外。 苟以外物為外,牽己而從之,是以己性為有內外也。 且以性為隨物於外,則當其在外時,何者為在內?是 有意於絕外誘,而不知性之無內外也。既以內外為 二本,則又烏可遽語定哉?」

「生之謂性」,性即氣,氣即性,生之謂也。人生氣稟,理有 善惡,然不是性中原有此兩物相對而生也。有自幼 而善,有自幼而惡,是氣稟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惡亦 不可不謂之性。蓋生之謂性,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 纔說時便已不是性也。凡人說性,只是說繼之者善 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夫所謂「繼之者善也」,猶水流 「而就下也,皆水也。有流而至海,終無所污,此何煩人 力之為也?有流而未遠,固已漸濁;有出而甚遠,方有 所濁。有濁之多者,有濁之少者。清濁雖不同,然不可 以濁者不為水也。如此則人不可不加澄治之功。故 用力敏勇則疾清,用力緩怠則遲清。及其清也,則卻 只是元初水也。」亦不是將清來換卻濁,亦不是取出 濁來置在一隅也。水之清,則性善之謂也,故不是善 與惡。在性中為兩物相對,各自出來。此理,天命也,順 而循之,則道也;循此而修之,各得其分,則教也。自天 命以至於教,我無加損焉,此舜有天下而不與焉者 也。

《告子》云:「生之謂性」,則可。見天地所生之物,雖是謂之 性,皆謂之性則可。於中卻須分別牛之性,馬之性,他 道理各自一般,如釋氏說「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如此 則不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者,天降是於下,「萬 物流形」,「各正性命」者,是所謂性也;「循其性而不失,是 所謂道也。」此亦通人物而言。循性者馬則為馬之性, 又不做牛底性;牛則為牛之性,又不為馬之性,此所 謂「率性」也。人在天地之閒,與萬物同流,天幾時分別 出是人是物?「修道之謂教」,此則專在人事以失其本 性,故修而求復之,則入於學。若元不失,則何修之有? 是由仁義行也,則是性已失,故修之成性。「存存道義 之門」,是萬物各有成性,存存是生生不已之意,天只 是以生為道。

「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天命之謂性也,人之生也直意 亦如此。

「覺悟便是性」,性靜者可以為學。

程叔子曰:「問:喜怒出於天性否?」曰:「固是。纔有知識便 有性,有性便有情,無性安得有情!」又問:「喜怒出於外, 何如?」曰:「非出於外,感於外而發於中也。」問:「性之有喜 怒,猶水之有波否?」曰:「然。湛然平靜如鏡者,水之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