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1 (1700-1725).djvu/36

此页尚未校对

也,戒謹恐懼,非慎其心之獨知而何?」或曰:「心性合一, 明矣。性為心體,情為心用,不愈見其合一之妙乎?」曰: 「體用一原,顯微無閒,心如是,性如是,若以情性為心 之體用,是二之也。程子謂心一也,有指體而言者,寂 然不動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是也。言心即 所以言性,無二義也。《樂記》謂:「人生而靜,天之性也。」靜 非心之寂乎?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動非心之感乎? 發與未發,中和異名,敦化川流,小大一德,心性本一, 豈待合之而然哉?或曰:心性一也,存養可並進乎?曰: 心性不可岐而二,實不可混然而無別也。孟子謂:「盡 其心者知其性」,即其上下語意。苟心有未盡,則性不 可得而知矣。所以謂「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孔 子謂:「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於此徹底瞭然,庶幾存 養一齊俱到矣。或曰:「心性特字義之別歟?」曰:「名義何 可勝窮?如一人胞中,仁義禮智,喜怒哀樂,孝弟忠信, 知覺才能精氣魂魄,雖皓首窮年,未」易悉也。姑自「心 性」二字求之,則前舉經傳及先儒之語,亦已備矣。果 能不以辭害意,而得意忘言,更何必別為之說哉?是 故自心而言心,天君也,所以為人之主宰,而神明不 測,包括乎天地,貫徹乎古今,浩浩乎一體。無閒者,無 內外,無小大也。自性而言性,天真也,所以為心之生 理,而純粹至善。天地之發育,古今之化生,肫肫乎一 真不雜者,無方體,無聲臭也。雖然,即心即性,謂性即 心體,運用於心者,即性之發用,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特心性本體,淵淵浩浩,不可窺測,故《易》言「復,其見天 地之心乎!」又云「復以自知」者,此也。孟子謂天下之言 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所以即「乍見孺子, 入井以觀不忍人之心。即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以驗 仁義禮智之端。循其言以反求諸身,亦在人之深造 自得耳。否則執辭迷真,轉語滋惑,何取於言哉?」或曰: 「學誠不在言詮,但心性乃吾身所自有者,而吾莫之 知,盍自此身之最近易者以啟其端乎?」曰:「心性本近 《易》也。反之此身,目之視本明,耳之聽本聰,遇親自能 愛,遇長自能敬,雖欲須臾離之,有不能離者,曾有近 易於心性者乎?試即動於四體,最無意味者與?」子詳 之:手足,形也;手之持,足之行,氣也。手足行持其脈絡 條緒,秩然不亂者,理也。行持之氣之理,一齊俱在,無 後先,無餘欠,無閒隙也。隨其輕重而舉手以持之,隨 其險夷而舉足以行之,手足由其主宰而炯然不昧 者,心也。手之持也,自然而卷舒;足之行也,自然而疾 徐,不待安排布置而恬然順適,原自有天則者,性也。 行持隨其感觸而順以應者,情也。或一念在持,或一 念欲行者,意也。意將動於行持,而其初甚微者,幾也。 於其所當行持而經綸紬繹者,思也。率其自然行持, 而日用不「窮,各有攸當」者,道也;「或行或持,變動生生 而不息」者,《易》也;「流行於行持之閒而妙用不測」者,神 也。知其所當行持,而灼有定見,其知覺,本之心也。順 其知持知行之自然而不由揣度,非性之知、性之覺 乎?能其所當行持,而卓有定力,其才能,本之心也。順 其能持能行之自然而不俟矯拂,非性之才、性之能 乎?惟其一本乎自然之性,此所以謂之「良知」「良能」,此 所以謂之「良心」也。然行持各有定分,手足統之良心, 其所以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自天而言,默有以宰,是 行持者,帝也。即一行持之末,其確然仁者,乾也;隤然 順者,坤也;渾淪沖漠而莫知其端倪者,太極也。要之 一物異名,推而廣之,不可窮詰。其實只手持足行之 一端,心性具備,所以孔子謂「仁者天地之心」,孟子謂 「形色天性」,何必舍人身之近易,而求心性於空寂之 歸也。雖然,惟其一物異名,則名愈多而實愈離。異學 淪虛寂,俗學汨煩難,其所以渾虛實,通寂感,合有無, 隱顯而一貫者,不可得而名。故孔子於《大學》,統天下 國家身心意知,而名之為物,《大學》之道,其要只在致 知格物,安得真從事於心性者與之共此「格物」之學!

《性故》

七篇之書,孟子故非好辯而辯之不置,約其要,不過 道性善焉盡之矣。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 以利為本,正以道性善也,非性之外別有故也。其所 謂故者,如「故吾」「故人」、「故物」、「故事」,皆因其舊所有者言 之也。「溫故知新」,「革故鼎新」,以新對故而言,其義可知 矣。彼認故為新者無論也,但以故言性,天下之所同; 以利言故,則孟子之所獨曰:「君子所性,大行不加焉, 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 曰:「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皆以故言 性也,而故者以利為本。」何謂哉?仁乃性之故也。「乍見 孺子入井,怵惕惻隱;見親於壑,其顙有泚。」而惻隱即 故之利也,義乃性之故也。行道乞人,寧死不受,呼蹴 齊人,妻妾相泣中庭而羞惡,即故之利也。孩提之童, 知能不待學慮,乃其性之故,莫不知愛敬其親長,即 其故之利也。雖旦晝梏亡仁義之良,而夜氣清明好 惡與人相近,亦莫非其故之利也。惟其故之利,所以 又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