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1 (1700-1725).djvu/63

此页尚未校对

其堅足以斷辟,其嚴足以拒諫。此非無材能也,其施 之不當而處之不義也,有否心者,不可藉便執其質。 愚者不與利器論之,所謂不知人也者,恐不知別此 等也。仁而不知,則愛而不別也;知而不仁,則知而不 為也。故仁者所以愛人類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何謂仁?仁者惻怛愛人,謹翕不爭,好惡敦倫,無傷惡 之心,無隱忌之志,無嫉妒之氣,無感愁之欲,無險詖 之事,無辟韋之行。故其心舒,其志,平,其氣,和其欲,節 其事,易其行道,故能平易和理而無爭也。如此者謂 之仁。

何謂之知?先言而後當。凡人欲舍行為,皆以其知先 規而後為之。其規是者,其所為得其所事,當其行,遂 其名,榮其身,故利而無患,福及子孫,德加萬民,湯武 是也。其規非者,其所為不得其事,不當其行,不遂其 名,辱害及其身,絕世無復,殘類滅宗亡國是也。故曰: 「莫急於知。」知者見禍福遠,其知利害蚤,物動而知其 「化,事興而知其歸,見始而知其終,言之而無敢譁,立 之而不可廢,取之而不可舍,前後不相悖,終始有類, 思之而有復,及之而不可厭。其言寡而足,約而喻,簡 而達,省而具,少而不可益,多而不可損,其動中倫,其 言當務」,如是者謂之知其大略之類。天地之物有不 常之變者謂之異,小者謂之災,災常先至,而異乃隨 之。災者,天之譴也;異者,天之威也。譴之而不知,乃畏 之以威。《詩》云:「畏天之威」,殆此謂也。凡災異之本,盡生 於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災害以譴告之。譴告 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畏 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見天意,天意有欲也,有不欲也。 所欲所不欲者,人內以自省,宜有懲於心;外以觀其 事,宜有驗於國。故見天意者之於災異也,畏之而不 惡也,以為天欲振吾過,救吾失,故以此救我也。《春秋》 之法,上變古易常。應是而有天災者,謂幸國。孔子曰: 「天之所幸,有為不善而屢極。」且莊王曰:「天不見災,地 不見孽」,則禱之於山川,曰:「天其將亡予耶?不說吾過, 極吾罪也。」以此觀之,天災之應,過而至也,異之顯明 可謂也。此乃天之所欲救也,《春秋》之所獨幸也,莊王 所以禱而請也。聖主賢君尚樂受忠臣之諫,而況受 天譴也!

揚雄法言

《修身篇》

或問「仁、義、禮、智、信之用。」曰:「仁,宅也。義,路也。禮,服也。智, 燭也。信,符也。處宅由路,正服明燭執符,君子不動,動 斯得矣。有意哉!」

白虎通

《情性篇》

五常者何?謂「仁義禮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愛人 也。義者,宜也,斷決得中也。禮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 者,知也,獨見前聞,不惑于事,見微者也。信者,誠也,專 一不移也。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常,仁 義禮智信是也。

荀悅申鑒

《政體》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 曰仁與義。陰陽以統其精氣,剛柔以品其群形,仁義 以經其事業,是為道也。故凡政之大經,法教而已矣。」 教者,陽之化也;法者,陰之符也。仁也者,慈此者也;義 也者,宜此者也;禮也者,履此者也;信也者,守此者也; 智也者,知此者也。是故好惡以章之,喜怒以涖之,哀 樂以恤之。若乃二端不愆五德不離六節不悖則三 才允序五事交備百工惟釐庶績咸熙。

隋王通中說

《述史篇》

薛收問仁,子曰「五常之始也。」問性,子曰五常之本也。 問道,子曰「五常一也。」賈瓊曰:「子于道有不盡矣乎?」子 曰:「通于三才五常有不盡者,神明殛也。或力不足者, 斯止矣。」

唐皮日休鹿門隱書

《論仁義禮智信》

「民之性多暴,聖人導之以其仁。民性多逆,聖人導之 以其義。民性多縱,聖人導之以其禮。民性多愚,聖人 導之以其智。民性多妄,聖人導之以其信。若然者,聖 人導之以天下,賢人導之於國,眾人導之於家。後之 人反導為取,反取為奪,故取天下以仁,得天下而不 仁矣;取國以義,得國而不義矣;取名位以禮,得名位」 而不禮矣。取權勢以智,得權勢而不智矣。「取朋友以 信」,得朋友而不信矣。堯舜導而得也,非取也,得之而 仁。殷周取而得也,得之亦仁。吾謂自巨君孟德已後, 行仁義禮智信者,皆奪而得者也,悲夫!

周子通書

《誠下》

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五常》:仁義禮智信實理全則五常不虧, 問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