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1 (1700-1725).djvu/6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五十四卷目錄

 五常部總論二

  朱子全書總論仁義 答江元適 答吳伯豐 答姜叔權 答李元翰 答林德

  久 總論仁義禮智 答李孝述 答陳器之 答廖子晦 總論仁義禮智信 答林德久

   答袁仲機 玉山講義

  真西山集代劉季文浦城縣庠四德四端講義

  何垣西疇常言明道

  性理大全總論仁義 總論仁義禮智 總論仁義禮智信

 五常部藝文

  陳氏五子字說      宋黃庭堅

  召除禮侍上殿奏劄     真德秀

  自贊           文天祥

 五常部紀事

 五常部雜錄

 五常部外編

學行典第五十四卷

五常部總論二

朱子全書

《總論仁義》

趙致道問:「仁義體用、動靜何如?」曰:「仁固為體,義固為 用,然仁義各有體用,各有動靜,自詳細驗之, 仁義 互為體用、動靜。仁之體本靜,而其用則流行不窮;義 之用本動,而其體則各止其所。 義之嚴肅,即是仁 底收斂。 以仁屬陽,以義屬陰。仁主發動而言,義主 收斂而言。若揚子云:『於仁也柔,於義也剛』,又自是一 義,便是這物事,不可一定名之。看他用處如何?」 先 生答叔重疑問曰:「仁體剛而用柔,義體柔而用剛。」廣 請曰:「自太極之動言之,則仁為剛而義為柔;自一物 中陰陽言之,則仁之用柔,義之用剛。」曰:「也是如此。仁 便有箇流動發越之意,然其用則慈柔;義便有箇商 量從宜之義,然其用則決裂 仁義。如陰陽只是一 氣,陽是正長底氣,陰是方消底氣;仁便是方生底義, 義便是收回頭底仁。要之,仁未能盡得道體,道則平 鋪地散在裡,仁固未能盡得,然仁卻是足以該道之 體。若識得陽,便識得陰;識得仁,便識得義;識得一箇, 便曉得其餘箇。」 問「義者仁之質。」曰:「義有裁制割斷 意,是把定處,便發出許多仁來。如『非禮勿視聽言動』」, 便是把定處。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便是流行處。

問:「孟子以惻隱為仁之端,羞惡為義之端。」 周子曰:

「『愛曰仁,宜曰義』。然以其存於心者而言,則惻隱與愛 固為仁心之發,然羞惡乃就恥不義上反說,而非直 指義之端也。『宜』字乃是就事物上說。不知義在心上, 其體段如何?」曰:「義之在心,乃是決裂果斷者也。 義 如利刀相似,都割斷了許多牽絆。 『義』字如一橫劍 相似,凡事物到前,便兩分去。『君子義以為質,義以為 上』」,「『義不食也』,義弗乘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是此義 十分精熟,用便見也。」 「仁言『心之德』,便見得可包四 者;義言『心之制』,卻只是說義而已。」曰:「然。」 問:「『心之德』, 是就專言之統體上說;『愛之理』,是就偏言之一體上 說。雖言其體,而用未嘗不包在其中。『心之制』,是說義 之主於中;『事之宜』,是說義之形於外,合內外而言之 也。」曰:「『心之制』,亦是就義之全體處說;『事之宜』,是就千 條萬緒各有所宜處說;『事之宜』,亦非是就在外之事 說。看甚麼事來,這裡面便有箇宜處,這便是義。」又舉 伊川曰:「在物為理,處物為義。」又曰:「義似一柄利刀,看 甚物來皆割得去,非是刀之割物處是義,只這刀便 是義。 天地只一氣,便自分陰陽」;緣有陰陽二氣相 感,化生萬物,故事物未嘗無對。天便對地,生便對死, 語默動靜皆然,以其種如此故也。所以四端只舉仁 義言,亦如陰陽,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人之道, 曰仁與義。」 陰陽剛柔仁義,看來當曰義與仁,當以 仁對陽。仁若不是陽剛,如何做得許多造化?義雖剛, 卻主於收斂;仁卻主「發舒。這也是『陽中之陰,陰中之 陽,互藏其根』之意。且如今人用賞罰,到賜與人,自是 無疑,便做將去。若是刑殺時,便遲疑不肯果決。這見 得陽舒陰斂,仁屬陽,義屬陰處。」 陳仲蔚問:「龜山說: 『知其理一,所以為仁;知其分殊,所以為義』。仁便是體, 義便是用否?」曰:「仁只是流出來底,義是合當做底,如 水流動」處是仁;流為江河,匯為池沼,便是義;如惻隱 之心,便是仁;愛父母,愛兄弟,愛鄉黨,愛朋友,故舊有 許多等差,便是義。且如敬,只是一箇敬;到敬君,敬長, 敬賢,便有許多般樣。禮也是如此。如天子七廟,諸侯 五廟,這箇便是禮;其或七或五之不同,便是義。禮是 理之節文,義便是事之所宜處。呂與叔說「天命之謂 性」云:「自斬而緦,喪服異等,而九族之情無所憾。自王 公至皂隸,儀章異制,而上下之分莫敢爭」,自是天性 合如此。且如一堂有十房父子,到得父各慈其子,子 各孝其父,而人不嫌者,自是合如此也。其慈其孝,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