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1 (1700-1725).djvu/81

此页尚未校对

「一本萬殊之理,本仁以聚之」 者,約而會之於至一之理,所以造萬殊一本之妙也。至此則會萬理為一理,而本心之德全矣。此如穀之熟而斂之也。

《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

陳注仁者本心之全德,故為義之本,是乃百順之體質也。元者善之長,體仁足以長人,故得仁者尊。上文言禮者義之實,此言仁者義之本,實以散體言,本以全體言,同一理也。張子謂「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無一事之非仁也。猶之木焉,從根本至枝葉皆生意,此全體之仁也。然有一本至千枝萬葉,先後大小,各有其序,此散體之禮也。而其自本至末,一枝一葉,各具一理,隨時榮悴,各得其宜者,義也。大全長樂陳氏曰:「處藝以義,然後有所別;處仁以義,然後有所節。故曰:『義者藝之分,仁之節也。以其為藝之分,故能協於《藝》;以其為仁之節,故能講於仁也。夫事親仁之實,從兄,義之實。仁之於父子,義之於君臣,有親然後有兄弟,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此先仁後義之體也。仁人之安宅,義人之正路,由其宅然後至於路,此』」先仁後義之用也。故曰:「仁者義之本」,溫良者仁之本,敬慎者仁之地,寬裕者仁之作,孫接者仁之能,故曰:「順之體也。」仁必有義,義未必有仁,仁者天之尊爵,故得仁則尊,得義則止於強也。

《樂記》

「春作夏長」,仁也;

陳注劉氏曰:「春作夏長,天地生物之仁也。」

《祭義》

仁者,仁此者也。

陳注「此」字指「孝」而言也。大全嚴陵方氏曰:「孝既為德之本,故仁非仁於孝,不足以為仁之德。」

《經解》

上下相親謂之「仁。」

大全馬氏曰:「親親者,仁之始,上下相親者,仁之終。上下之勢,尊卑異宜,而有以相親者,以其上有恩以恤下,下有力以衛上,歡然有恩以相愛,故謂之仁。」

《仲尼燕居》

子曰:「郊社之義,所以仁鬼神也;嘗禘之禮,所以仁昭 穆也;饋奠之禮,所以仁死喪也;射鄉之禮,所以仁鄉 黨也;食饗之禮,所以仁賓客也。」

陳注應氏曰:「仁者,善之道也。祭祀聘享周旋委曲焉者,凡以全此而已。仁心發於中,而後禮文見於外,及禮之既舉而是心達焉,則幽明之閒咸順其序,驩欣浹洽,皆在吾仁之中,是仁之周流暢達也。」劉氏曰:「視聽言動,非禮則勿,所以克去己私之惡而全天理之善也。一日克己復禮,則天下歸仁,所以鬼神昭穆、死喪、鄉」黨賓客之禮,無所往而不為,仁也。

《表記》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

陳注應氏曰:仁之體大而尊,昭揭眾善,而人心儼然知所敬,故曰「表。」大全嚴陵方氏曰:「仁足以長人,故曰天下之表。」

子曰:「無欲而好仁者,無畏而惡不仁者,天下一人而 已矣。」

陳注方氏曰:「欲而好仁,則知者利仁之事也;畏而惡不仁,則畏罪者強仁之事也。若所好生於無欲,所惡生於無畏,非中心安仁者不能。」大全虙氏曰:「『『無欲而好仁』,則所好無非仁,自仁之外別無他好也。無畏而惡不仁』,則所惡無非不仁,自不仁之外別無他惡也。」

子曰:「仁有三,與仁同功而異情。與仁同功,其仁未可 知也;與仁同過,然後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 仁。畏罪者,強仁。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 義也。厚于仁者,薄于義,親而不尊。厚于義者薄于仁, 尊而不親。」

陳注呂氏曰:「安仁、利仁、強仁,三者之功,同歸於仁,而其情則異,此堯、舜性之,湯、武身之,五霸假之所以異也。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雖湯、武之舉不過乎是,而其情則不同,故其仁未可知也。過者人所避,有不幸而致焉。周公使管叔以殷畔,過於愛兄而已;孔子對陳司敗以昭公知禮,過於諱君而已。皆出乎情,而其仁」可知也。道非仁不立,義非人不行,凡人之舉動,必右先而後左隨之,故曰「仁右道左。」

子言之:「仁有數,義有長短大小。中心憯怛,愛人之仁 也;率法而強之,資仁者也。《詩》云:『豐水有𦬊,武王豈不 仕,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數世之仁也。《國風》曰:「我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