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1 (1700-1725).djvu/84

此页尚未校对

隱哉?蓋不敢過之,以起後學之弊也。且墨氏兼愛,固 仁者之事也,其流卒至於無父,豈墨子之罪耶?孟子 力攻之,必歸罪於墨子者,正其本也。故君子言必慮 其所終,行必稽其所弊,正謂此耳。《西銘》之書,發明聖 人微意至深,然而言體而不及用,恐其流遂至於兼 愛,則後世有聖賢者出。推本而論之,未免歸罪於橫 渠也。某竊意此書,蓋人人共守而謹「行之者也。願得 一言推明其用,與之並行,庶乎學者體用兼明,而不 至於流蕩也。」橫渠之學,造極天人之蘊,非後學所能 窺測。然所疑如此,故輒言之,先生以為如何?

李延平集

《答問》

問熹昨妄謂仁之一字,乃人之所以為人而異乎禽 獸者,先生不以為然。熹因以先生之言,思之而得其 說,復求正於左右。熹竊謂天地生萬物,本乎一源,人 與禽獸、草木之生,莫不具有此理,其一體之中,即無 絲毫欠剩,其一氣之運,亦無頃刻停息,所謂仁也。但 氣有清濁,故稟有偏正。惟人得其正,故能知其本,具 此理而存之,而見其為仁。物得其偏,故雖具此理而 不自知,而無以見其為仁。然則仁之為仁,人與物不 得不同;知仁之為仁而存之人與物不得不異。 「仁」 字「心」字,亦須略有分別始得。記得李先生說,《孟子》言 「仁,人心也」,不是將心訓「仁」字。此說最有味,試思之。

近思錄

《仁》

「《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

《復卦六二傳》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故曰「天下之公。」四端萬善,皆統乎仁,故曰「善之本也。」

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則無序而不和。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人而不仁則私欲交亂,害於正理,固宜舛逆而無序,乖戾而不和也。序者,禮之本。和者,樂之本。」

《醫書》言「手足痿痹為不仁」,此言最善名狀。仁者,以天 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若不 有諸己,自不與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氣已不貫,皆不 屬己。

天地萬物與我同體,心無私蔽,則自然愛而公矣,所謂仁也。苟是理不明,而為私意所隔截,則形骸爾汝之分,了無交涉。譬如手足痿痹,氣不相貫,疾痛痾癢,皆不相干,此四體之不仁也。

故博施濟眾,乃聖人之功用。仁至難言,故止曰「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 已。欲令如是觀仁,可以得仁之體。

說見《論語》。「搏施濟眾」 ,乃聖人之功用。子貢以是言仁,未識仁之體,夫子告之,使知人之欲,無異己之欲。施於人者,亦猶施於己,近取諸身,而譬之於人,則得求仁之術,即此可見仁之體也 。朱子曰:「『博施濟眾』,是就事上說,卻不就心上說。夫子所以提起,正是就心上指仁之本體而告之。」 又曰:「博施濟眾,固仁之極功。但」 只乍見「孺子將入井」 ,時有怵惕惻隱之心,亦便是仁,此處最好看。

萬物之生意最可觀。此元者,善之長也,斯所謂仁也。

朱子曰:「物之初生,淳粹未散,最好看,及幹葉茂盛,便不好看。見孺子入井時,怵惕惻隱之心,只這些子便見得仁,到他發政施仁,其仁固廣,然卻難看。」

問仁。伊川先生曰:「此在諸公自思之,將聖賢所言仁 處類聚觀之,體認出來。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也』。後人 遂以愛為仁。愛自是情,仁自是性,豈可專以愛為仁? 孟子言『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既曰『仁之端,則不可便 謂之仁。退之言『博愛之謂仁』,非也。仁者固博愛,然便 以博愛為仁,則不可』。」

「仁者愛之性,愛者仁之情。」 以愛為仁,是指情為性。「端之」 云者,言仁在中而端緒見於外也。或問:「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是夫子亦嘗以愛言仁也?」 曰:「孔門問答,皆是教人於已發處用功。孟子所謂『惻隱之心,仁也』,亦是於已發之端體認。但後之論仁者,無復知性情之別,故程子發此義以示人,欲使沿流而愬其源也。學」 者其深體之。

問:「仁與心何異?」伊川曰:「心譬如穀種,生之性便是仁, 陽氣發處乃情也。」

以穀種喻心生之性,便是「愛之理」 ;陽氣發處,便是「惻隱」 之情。

「義」訓「宜」,「禮」訓「別」,「智」訓「知」,「仁」當何訓?說者謂訓「覺」訓「人」, 皆非也。當合孔孟言仁處,大概研窮之,二三歲,得之 未晚也。

「訓」 者,以其字義難明,故又假一字以訓解之。義者,天理之當然,所以裁制乎事物之宜,故訓「宜。」 「禮」 者,天理之節文,所以別親疏上下之分,故訓「別。」 智者,天理之明睿,所以知事物之是非,故訓「知。」 仁道至大,包乎三者,故為難。訓說者,謂訓「覺」 者,言不為物欲所蔽,癢痾疾痛,觸之即覺。夫仁者固無所不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