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1 (1700-1725).djvu/89

此頁尚未校對

出去及那物;愛,是才調恁地。『愛如水,恕如水之流』。」又 問:「『先生謂:『愛如水,恕如水之流』,淳退而思,有所未合。 竊謂仁如水,愛如水之潤,恕如水之流』,不審如何?」曰: 「說得好。昨日說過了, 『恕則仁之施,愛則仁之用』。」「『施 用』兩字,移動全不得。這般處,惟有孔孟能如此,下自 荀揚諸人便不能,便可移易。昔有言:『盡己之謂忠,盡 物之謂恕』。伊川言:『盡物只可言信,推己之謂恕』。蓋恕 是推己,只可言施。如此等處,極當細看。」 問:謝顯道, 初見明道,自負該博,史書盡卷,不遺一字。明道曰:「賢 卻記得許多,可謂玩物喪志。」謝聞此言,汗流浹背,面 發赤。明道曰:「『即此是惻隱之心。夫為師問所折難,而 愧形於顏色』,與『惻隱之心』似不相屬。明道乃云爾者, 何也?」曰:「此問卻要商量,且何不曰『羞惡之心而謂之 『惻隱之心?諸公試各以己意言之』』。」黎季成對曰:「此恐 是識痛癢底道理。」先生未以為然,次日復以此請問。 先生曰:「只是謝顯道聞明道之言動一動,為他聞言 而動,便是好處,卻不可言學者必欲其動。且如惻隱、 羞惡、辭遜、是非,不是四件物,合下都有。偏言則一事, 總言則包四者,觸其一則心皆隨之。言惻隱之心,則 羞惡、辭遜、是非在其中矣。」 趙共父問:「『天體物而不 遺,猶仁體事而無不在也』,以見物物各有天理,事事 皆有仁。」曰:「然。天體在物上,仁體在事上,猶言天體於 物,仁體於事,本是言『物以天為體,事以仁為體。緣須 著從上說,故如此下語』。」致道問:「與『體物而不可遺』一 般否?」曰:「然。」曰:「先生易解將幹事說?」曰:「幹事猶言為事 之幹,體物猶言為物之體。」共父問:「下文云:『禮儀三百, 威儀三千』,無一物而非仁也。」曰:「『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然須得仁以為骨。」子 問:「敦篤虛靜者仁之本。」曰:「敦 篤虛靜,是為仁之本。」

《仁說》

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 之心以為心者也。故語心之德,雖其總攝貫通,無所 不備,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已矣。請試詳之。蓋天 地之心,其德有四,曰「元亨、利貞」,而元無不統;其運行 焉,則為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氣無所不通。故人 之為心,其德亦有四,曰仁義禮智,而仁無不包;其發 用焉,則為愛恭宜別之情,而惻隱之心無所不貫。故 論天地之心者,則曰「乾元坤元」,則四德之體用不待 悉數而足;論人心之妙者則曰「仁,人心也」,則四德之 體用亦不待遍舉而該。蓋仁之為道,乃天地生物之 心,即物而在,情之未發而此體已具,情之既發而其 用不窮,誠能體而存之,則眾善之源,百行之本,莫不 在是。此孔門之教所以必使學者汲汲於求仁也。其 言有曰:「克己復禮為仁。」言能克去己私,復乎天理,則 此心之體無不在,而此心之用無不行也。又曰:「居處 恭,執事敬,與人忠」,則亦所以存此心也。又曰:「事親孝, 事兄弟,及物恕」,則亦所以行此心也。又曰:「求仁得仁, 則以讓國而逃,諫伐而餓,為能不失乎此心也?」又曰: 「殺身成仁,則以欲甚於生,惡甚於死,而能不害乎此 心也。此心何心也?在天地則油然生物之心,在人則 溫然愛人利物之心,包四德而貫四端者也。」或曰:「若 子之言,則程子所謂『愛情仁性,不可以愛為仁者,非 與』?」曰:「『不然,程子之所謂以愛之發而名仁』者也。吾之 所論」,以愛之理而名仁者也。蓋所謂情性者,雖其分 域之不同,然其脈絡之通各有攸屬者,則曷嘗判然 離絕而不相管哉?吾方病夫學者誦程子之言而不 求其意,遂至於判然離愛而言仁,故特論此以發明 其遺意。而子顧以為異乎程子之說,不亦誤哉!或曰: 程氏之徒言仁多矣,蓋有謂「愛非仁,而以萬物與我 為一,為仁之體者矣。亦有謂愛非仁,而以心有知覺 釋仁之名者矣。今子之言若是,然則彼皆非與?」曰:「彼 謂物我為一者,可以見仁之無不愛矣,而非仁之所 以為體之真也;彼謂心有知覺者,可以見仁之包乎 智矣,而非仁之所以得名之實也。」觀孔子答子貢博 施濟眾之問,與程子所謂覺不可以訓仁者,則可見 矣。予尚安得復以此而論仁哉?抑汎言同體者,使人 含糊昏緩而無警切之功,其弊或至於認物為己者 有之矣。專言知覺者,使人張皇迫躁而無沈潛之味, 其弊或至於認欲為理者有之矣。一忘、一助、二者蓋 胥失之。而知覺之云者,於聖門所示「樂山能守」之氣 象,尢不相似。予尚安得復以此而論仁哉。因并記其 語,作《仁說》。

《答張欽夫論仁說》

程子言仁,本末甚備。今撮其大要,不過數言,蓋曰:「仁 者生之性也,而愛其情也,孝弟其用也。公者所以體 仁」,猶言克己復禮為仁也。學者於前三言者,可以識 仁之名義,於後一言者,可以知其用力之方矣。今不 深考其本末指意之所在,但見其分別性情之異,便 謂愛之與仁了無干涉;見其以公為近仁,便謂直指 「仁體」,最為深切。殊不知仁乃性之德而愛之本,因其 性之有仁,是以其情能愛;但或蔽於有我之私,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