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2 (1700-1725).djvu/29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六十一卷目錄

 心意部總論

  張子正蒙大心篇

  朱子全書意 聖經

  性理大全心意

  王龍溪集諸會語

  馮少墟集關中書院語錄

  辛全養心錄四子心傳

 心意部藝文

  意賦           晉庾敳

 心意部紀事

 心意部雜錄

 心身部總論

  荀子解蔽篇

  劉勰新論清神 專學

  朱子全書存養

  真西山集問心之為物實主於身

  讀書錄心身

  讀書續錄心身

 心身部藝文一

  正心堂銘         明宋濂

  貞白堂銘          前人

 心身部藝文二

  心問身         唐白居易

  身答心           前人

  心復答身          前人

  心安吟          宋邵雍

  自餘吟           前人

  天人吟           前人

  治心吟           前人

 心身部紀事

 心身部雜錄

學行典第六十一卷

心意部總論

張子正蒙

《大心篇》

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世 人之心,止於聞見之狹。聖人盡性,不以見聞梏其心, 其視天下,無一物非我。《孟子》謂「盡心則知性知天」,以 此。天大無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見聞之知, 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於見聞。

朱子曰:「體猶仁,體事而無不在」,言心理流行,脈絡貫通,無有不到,苟一物有未體,則便有不到處,包括不盡,是心為有外,蓋私意閒隔而物我對立,則雖至親且未必能無外矣。

「由象識心,徇象喪心」,知象者心存。象之,心亦象而已, 謂之心可乎?

「象,物也」 ,由於父子則知我心之仁,由於君臣則識我心之義。孝於父而不幾諫,忠於君而不格正,反喪其心之理矣。如好樂者心,好色者亦心。樂與色,象物也,因其物而知我心之好也。若徇於聲色,反喪我心之好。徇之隨之,與物無異,故不可謂之心。

「人謂己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內外之合 也。知合內外於耳目之外,則其知也過人遠矣。

「心為內,耳目為外」 ,知合於耳目之外,知德性也。耳聰目明,不礙於私欲之蔽,則能受天下之事,而理無不燭之內也。知德性而內外合一,故有過人之知。耳目所知者物,心所知者理,以理處物,故知之也。

「天之明莫大於日,故有目接之,不知其幾萬里之高 也;天之聲莫大於雷霆,故有耳屬之,莫知其幾萬里 之遠也。天之不禦莫大於太虛,故心知廓之,莫究其 極也。」人病其以耳目見聞累其心,而不務盡其心,故 思盡其心者,必知心所從來而後能。

「天生人」 ,其太虛不禦之理,即付於人,而具於人之心,但人自小之耳。使能自知其大而擴充之,則固萬物皆備,曷究其極,所謂「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 是也。盡心之道,義以方外,敬以直內,存養省察,兩盡其功而已。

耳目雖為性累,然合內外之德,知其為啟之之要也。

「耳目為性累」 者,徇於耳目之聞見而不知反之心也。言其或有時為性累,非謂耳目必為性累也。「啟之之要」 者,吾心合內外以為德,必須有耳目聞見而後能也。

「成吾身者,天之神也。」不知以性成身,而自謂因身發 知,貪天功為己力,吾不知其知也。民何知哉?因物同 異相形,萬變相感,耳目內外之合,貪天功而自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