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2 (1700-1725).djvu/3

此页尚未校对

之子降服大功,尊同則不降,此所以別同異也。禮之所尊,尊其義也。其文是也,其義非也;「君子不行也」 ,其義是也,其文非也,君子行也。故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男女不授受,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此所以明是非也。

《禮》不妄說,人不辭費。

陳注「求以悅人」,已失處心之正,況妄乎。不妄悅人,則知禮矣。躁人之辭,多君子之辭,達意則止,言者煩,聽者必厭。

《禮》不踰節,不侵侮,不好狎。

陳注「踰節」則招辱。「侵侮」則忘讓。「好狎」則忘敬。三者皆叛禮之事。不如是則有以持其莊敬純實之誠。而遠於恥辱矣。大全朱子曰:「《禮》有常度,不為佞媚以求悅於人也。不辭費,辭達則止,不貴於多,不好狎」,狎謂親褻。金華應氏曰:「不妄悅人,不辭費,所以養其正大簡易之心也。不踰節,所以致其審謹密察之功也。不侵侮,不好狎,所以持其莊敬純實之誠也。」

「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

陳注人之所以為人,言行而已。忠信之人,可以學禮,故曰:「禮之質也。」大全嚴陵方氏曰:「《禮》之文則見乎事,禮之質則存乎人,言行存乎人者也,故曰『禮之質也。《樂記》又以『中正無邪為禮之質者,蓋惟行修言道乃能中正無邪,《曲禮》言其始,《樂記》言其終,所以為質則一也』』。」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陳注道,猶路也,事物當然之理,人所共由,故謂之「道」;行之而有得於身,故謂之「德。」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四者皆由禮而入,以禮而成。蓋禮以敬為本,敬者德之聚也。

教訓正俗,非禮不備。

陳注立教於上,示訓於下,皆所以正民俗。然非齊之以禮,則或有教訓所不及者,故非禮不備。

分爭辨訟,非禮不決。

陳注朱子曰:「爭見於事而有曲直分爭則曲直不相交,訟形於言而有是非辨訟則是非不相敵。禮所以正曲直,明是非,故此二者非禮則不能決,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

陳注「一主於義,一主於恩。」恩義非禮,則不能定。大全藍田呂氏曰:「道德仁義,所以成己也;教訓正俗,所以成人也;分爭辨訟,所以決疑事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所以正大倫也,皆有待於禮者也。兼天下而體之之謂仁,理之所當然之謂義,由仁義而之焉之謂道,有仁義於己之謂德,節文乎仁義之謂禮。仁義道德,皆其性之所固有,本於是而行之,雖不中不遠矣,然」無節無文,則過不及害之,以至於道之不明且不行,此所以非禮不成也。先王制禮,教民之中而已,教不本於禮則設之不當,設之不當則所以教者不備矣。教訓正俗,其義皆教也。立教之謂教,訓說理義之謂訓,皆所以正俗之不正,故曰「非禮不備。」理有可否則爭,情有曲直則訟,惟禮為能決之,蓋分爭者合於禮則可,不合於禮則不可辨。訟者有禮則直,無禮則不直,故曰「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人之大倫,由禮而後定。故冠、昏、喪、祭、鄉射、朝、聘,所以明者,人倫而已,故曰「非禮不定。」

《宦學》事師,非禮不親。

陳注「宦」,仕也。仕與學皆有師事,師所以明道也,而非禮則不相親愛。

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

陳注「班朝廷上下之位,治軍旅左右之局」,分職以涖官,謹守以行法,威則人不敢犯,嚴則人不敢違,四者非禮,則威嚴不行。

「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

陳注「禱以求為意,祠以文為主,祭以養為事,祀以安為道」,四者皆以供給鬼神。「誠」出於心,「莊」形於貌,四者非禮則不誠不莊。

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陳注是以承上文而言。撙,裁抑也。《禮》主其減。大全藍田呂氏曰:「禮者敬而已矣。君子恭敬,所以明禮之實也。《禮節》文乎仁義者也。君子撙節,所以明禮之文也。辭遜之心,禮之端也。君子退遜,所以明禮之用也。」

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 獸。

陳注《朱子》曰:「聖人作絕句。」大全藍田呂氏曰:「人之血氣、嗜慾、視聽、食息,與禽獸異者幾希,特禽獸之言與人異爾,然猩猩、鸚鵡亦或能之,是則所以貴於萬物者,蓋有理義存焉。聖人因理義之同然而制為之禮,然後父子有親,君臣有義,男女有別,人道所以立而與天地參也。縱恣怠敖,滅天理而窮人欲